“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被引量:1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F002-F002,F003,共2页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 Bimonthly for Studies in Arts &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22
-
1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话语与中国语境[J].文艺研究,1998(3):22-31. 被引量:73
-
2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50
-
3李怡.王富仁与中国二十世纪晚期的启蒙文化思潮[J].当代作家评论,1997(6):38-47. 被引量:7
-
4谭桂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性质与意义的质疑[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8(1):1-9. 被引量:25
-
5王永侠,肖岸芬,王甘浦.“传统文学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88-91. 被引量:1
-
6林非.我的学术生涯[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1):69-74. 被引量:2
-
7黄曼君.反思重构中探寻——我的学术之路[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7(3):67-76. 被引量:2
-
8王尧.“重返八十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J].江海学刊,2007(5):191-195. 被引量:25
-
9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J].学术研究,2007(9):129-135. 被引量:33
-
10冷川.评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J].文学评论,2007(6):194-195.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7
-
1孙辉.中国当代大众文学的形态走向与规范创新[J].考试周刊,2017,0(54):43-43.
-
2唐天卿.新时期背景下生态散文的兴起及特点思考[J].文化学刊,2019,0(5):110-112. 被引量:1
-
3张福贵.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9,0(10):43-60. 被引量:29
-
4李天.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文学研究——量化方法在中西文学研究中的比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53-162. 被引量:8
-
5凌建侯.俄罗斯文艺学范畴重议:形成、发展与成就[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1):20-32. 被引量:4
-
6管宁.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的三重意涵[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82-95. 被引量:22
-
7左安秋.创新突破 笔耕不辍——王兆胜教授的学术研究路径及其反响[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24(4):19-25.
-
1孙福良.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莎学[J].戏剧艺术,1998(3):28-34. 被引量:3
-
2乔国强,李伟民.纪念威廉·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当代西方文论与莎学二人谈[J].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2015,5(1):15-18.
-
3安葵.意会汤清远,言传李笠翁——关于古典戏曲创作论的思考[J].戏剧艺术,2002(3):63-70.
-
4文殊.一颗虔诚的诗心——林庚先生新诗创作与新诗理论研讨会综述[J].诗探索,2000(1):121-128. 被引量:1
-
5王烨.“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4(5):148-149. 被引量:1
-
6何念龙.近二十年楚辞学界学术活动述评[J].云梦学刊,1999,20(2):5-9.
-
7王恒.理论正确或事实正确[J].书屋,2004(5):63-63.
-
8乔国强,李伟民.纪念威廉·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当代西方文论与“莎学”二人谈[J].四川戏剧,2016(8):5-8. 被引量:2
-
9王蒙,俞兆平.人文精神与社会进步——王蒙访谈录[J].厦门文学,2005(1):78-80. 被引量:1
-
10人则.现代派对中国二十年代小说之影响[J].中国比较文学,1986(1):403-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