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及其历史影响
被引量:
1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儒家“用夏变夷”和“协和万邦” ,乃是指导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进步思想。十六国北朝各族统治者自觉地实践儒家的民族理论 ,从而表现出在当时民族融合复杂形势下的众多趋同性。 10多个少数民族一千多万人口融入汉族后 ,对我国中古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巨 ,因而隋唐以后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
作者
朱大渭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处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64,共28页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关键词
儒家
民族思想
北朝
民族融合
分类号
K239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79
共引文献
832
同被引文献
201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19
参考文献
279
1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三联书店,1953年版.第446页.
2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唐纪》[M].,永徽三年..
3
.《资治通鉴》第二○八《唐纪》[M].,神龙元年..
4
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第十三章[M].,..
5
.《朱子语类》卷一三六《历代六》[M].,..
6
陈寅恪.《隋唐政治史述论稿》[M].三联书店,1951年版.第18页.
7
.<新唐书》卷七二上<宰相世系二》上[M].,..
8
.《新唐书》卷七四下《宰相世系表四》下[M].,..
9
.<新唐书》卷七三下<宰相世系三》下[M].,..
10
陈寅恪.《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笺证及推论》[M].,..
共引文献
832
1
魏淑霞.
魏晋南北朝时期宁夏多民族交融及其特点[J]
.民族学论丛,2023(3):29-39.
2
柳正权.
试析中国封建社会形态中的法律原罪[J]
.法学评论,2004,22(4):122-126.
被引量:2
3
徐黎丽.
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以中国为例[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1):34-40.
被引量:48
4
梁韦弦.
老子、孔子及韩非思想四题[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52-56.
5
何波.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教育政策述论[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4):112-119.
被引量:2
6
樊浩.
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J]
.人文杂志,2004(4):24-28.
被引量:1
7
李守庸.
孟轲对孔子义利观中积极因素的继承与发展[J]
.经济评论,2004(4):8-14.
被引量:1
8
严清华,朱华雄.
传统诚信理念规范市场秩序的机制和效用探析[J]
.中州学刊,2004(4):160-163.
被引量:1
9
储昭华.
儒家文化的自由精神究竟何在——兼论儒家自由主义如何可能[J]
.江海学刊,2004(4):53-57.
被引量:3
10
林晓平.
春秋战国时期史官职责与史学传统[J]
.史学理论研究,2003(1):59-69.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201
1
胡淑慧.
论完颜璟的汉文化成就及汉化政策[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58-62.
被引量:1
2
介永强.
唐代胡僧考论[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4):72-80.
被引量:7
3
何德章.
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J]
.历史研究,1992(3):113-125.
被引量:68
4
范文澜.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J]
.历史研究,1980(1):3-9.
被引量:42
5
王伟.
宋代女真与白蛮之比较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S2):11-13.
被引量:1
6
郭成康.
也谈满族汉化[J]
.清史研究,2000(2):24-35.
被引量:41
7
秦永洲.
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正统之争与正统再造[J]
.文史哲,1998(1):70-77.
被引量:21
8
蒋廷瑜,邱钟崙,梁肇池,梁进葛.
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78(9):25-34.
被引量:81
9
余天炽.
秦通南越“新道”考[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104-108.
被引量:6
10
广西梧州市近年来出土的一批汉代文物[J]
.文物,1977(2):70-71.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
14
1
郑小容.
慕容廆汉化改革略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280-288.
被引量:3
2
欧阳蔓蓓.
从唐代的三教并存看民族融合发展的轨迹[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5):183-187.
被引量:1
3
李红艳.
魏收民族史观初探[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2(3):71-74.
被引量:1
4
孔毅.
旧学邃密 新知深沉--朱大渭学术成就评析[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5):138-144.
5
丁宏武,靳婷婷.
前秦苻氏家族的多元文化倾向及其成因考论[J]
.甘肃社会科学,2009(5):130-134.
被引量:3
6
赵跟喜.
开庠序之美 弘儒教之风——前秦政权的汉化教育及其历史原因[J]
.甘肃社会科学,2010(3):46-49.
被引量:1
7
于潇.
中华古代民族观之我见[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6):65-66.
8
戴晓刚.
前秦苻坚与后秦姚兴之汉文化特征及其现代启示——以汉武帝以降“崇儒兴学”的汉文化传统为中心[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380-384.
被引量:1
9
袁宝龙.
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军事意义及影响[J]
.中原文化研究,2013,1(1):75-81.
10
戴晓刚.
试论前秦苻坚以“德”治国思想与实践[J]
.陇东学院学报,2013,24(4):66-68.
二级引证文献
19
1
杨瑾.
胡汉交融视角下唐代胡人“胡性”的建构与认同[J]
.唐史论丛,2022(2):182-199.
2
万志峰.
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化及其启示[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30(2):120-123.
被引量:1
3
翟云.
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文化措施[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77-80.
被引量:1
4
赵跟喜.
开庠序之美 弘儒教之风——前秦政权的汉化教育及其历史原因[J]
.甘肃社会科学,2010(3):46-49.
被引量:1
5
戴晓刚.
前秦苻坚与后秦姚兴之汉文化特征及其现代启示——以汉武帝以降“崇儒兴学”的汉文化传统为中心[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380-384.
被引量:1
6
段锐超.
路径特征、推动因素与历史意义:对北朝民族认同的反思性考察[J]
.思想战线,2016,42(5):40-47.
7
霍道中.
20世纪末以来“北地三才”研究综述[J]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7,39(2):16-19.
8
李磊.
中华认同与后秦盛衰[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1(2):13-20.
被引量:2
9
闫铮.
北魏平城时期宫廷音乐机构考[J]
.黄河之声,2020(8):38-39.
被引量:2
10
刘哲.
浅谈陈寅恪史学研究之特点--以《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为例[J]
.生活教育,2020(3):123-126.
被引量:1
1
朱大渭.
儒家民族观与十六国北朝的民族融合[J]
.贵阳文史,2005(1):59-59.
2
蒋戎,王小欧.
元朝的“用夏变夷”思想在东北地区的实施和影响[J]
.东北史地,2007(6):42-46.
被引量:1
3
赵旭峰.
儒家的民族观及其历史功能[J]
.红河学院学报,2012,10(3):50-53.
4
杨雨舒.
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夏变夷”思想与治理东北边疆[J]
.社会科学战线,2007(3):169-172.
被引量:1
5
孙雅薇.
西安事变对西路军的影响[J]
.发展,2014(4):83-83.
6
樊文礼,史秀莲.
先秦儒家的民族观[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3):337-342.
被引量:3
7
孙超.
浅谈重庆谈判中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法[J]
.西安社会科学,2009,27(4):137-139.
8
樊文礼.
中国古代儒家“用夏变夷”思想与理论的变迁[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3):340-345.
被引量:7
9
蔡世华.
试论曾、洪相争的文化意义[J]
.历史教学,2001,0(5):19-23.
10
袁宝龙.
秦汉时期民族观的嬗变[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5):120-124.
中国史研究
2004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