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产业聚集与我国城镇化建设
被引量:
23
On Industrial Aggregation and China'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偏低,主要原因在于产业聚集力不强。本文从产业聚集理论出发,通过研究产业聚集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客观地分析制约城镇化水平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和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聚集,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政策思路。
作者
曾煜
陈方亮
机构地区
江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
江西省人事厅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06-110,共5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产业聚集
人口聚集
城镇化
对策
分类号
F299.2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9
同被引文献
237
引证文献
23
二级引证文献
112
参考文献
6
1
黎金钊,张文方.
中心镇建设中的区域产业聚集分析[J]
.乡镇经济,2003,19(12):19-21.
被引量:14
2
黄兆银.产业聚集区与地域品牌[N].光明日报,2003.
3
朱之鑫.正确把握城镇化内涵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N].中国经济时报,2003(9).
4
杨丽英,杨云娟.
乡镇企业和城镇化的互动与发展[J]
.乡镇经济,2003,19(7):20-22.
被引量:4
5
马敬敏,郝增芬.
农村城镇化发展思路探析[J]
.河北经济研究,2003(5):29-30.
被引量:2
6
刘孚威.
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2):7-12.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
.十五大以来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
.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
迈克.E.波特,郑海燕,罗燕明.
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2):21-31.
被引量:364
8
史育龙.
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山东、浙江三个镇的对比调研[J]
.中国农村经济,2002(4):22-27.
被引量:15
9
蔡宁,杨闩柱.
基于企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03(1):53-59.
被引量:80
10
汪少华,王惠敏.
浙江产业群成长模式及其演进[J]
.中国农村经济,2003(5):52-56.
被引量:30
共引文献
29
1
龚建文.
统筹城乡与农村可持续发展[J]
.农业考古,2005(5):251-257.
被引量:1
2
郭桂玲.
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成人教育问题[J]
.农业考古,2005(5):285-287.
3
余方镇.
农民问题与农村教育弱势关联性思考[J]
.农业考古,2005(5):290-293.
4
龚建文.
统筹江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J]
.农业考古,2005(6):205-214.
被引量:1
5
李杰.
对农民市民化意义的系统理解[J]
.新农村(黑龙江),2012(9).
6
赵国栋.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思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66-69.
被引量:4
7
王维刚.
空间聚集型产业群成长模式[J]
.经济与管理,2004,18(9):17-18.
8
龚建文.
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及其政策取向[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9):16-21.
被引量:4
9
曾煜.
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政策思考[J]
.企业经济,2004,23(12):7-8.
被引量:1
10
陈方方,丛凤侠.
地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05(3):124-126.
被引量:34
同被引文献
237
1
余鹏翼,余鹏芳.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9):56-58.
被引量:2
2
胡伶俐,施祖麟.
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发展机制研究——以桐乡市为例[J]
.特区经济,2006(8):362-364.
被引量:3
3
应焕红.
加快产业集聚 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对浙江省温岭市城市化与产业集聚良性互动的案例分析[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4):38-42.
被引量:14
4
王梦奎.
现阶段中国经济基本问题[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5-13.
被引量:1
5
程丽霞,杨洁.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提升[J]
.长白学刊,2004(4):76-78.
被引量:9
6
焦秀琦.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J]
.城市规划,1987,11(2):34-38.
被引量:58
7
张改清,陈华超.
集聚优势与乡镇企业的发展[J]
.经济论坛,2004(12):94-95.
被引量:5
8
孙小燕,朱林.
城镇化进程缓慢的体制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2004(7):45-47.
被引量:3
9
曾业松.
土地制度改革:征地规范化、产权多元化、承包永久化[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4,6(9):13-19.
被引量:5
10
陈英乾.
产业聚集、产业定位与农村城镇化[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3):197-19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3
1
陈滢,陈柳钦.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建设[J]
.市场营销导刊,2006,0(4):18-21.
2
陈滢,陈柳钦.
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建设[J]
.重庆社会科学,2006(3):16-21.
被引量:6
3
程珊珊,任云良.
聚集经济理论在小城镇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为例[J]
.商场现代化,2006(04S):252-253.
被引量:2
4
陈滢,陈柳钦.
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J]
.科学与管理,2006,26(1):27-29.
被引量:5
5
邵西梅.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与取向[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3):196-198.
6
林秀山.
齐齐哈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研究[J]
.理论观察,2006(4):5-17.
被引量:1
7
刘湘辉.
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研究综述[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5):66-70.
被引量:3
8
万洛简,杨廷干,陈剑锋.
基于空间统计的工业园区投资评价与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5):62-65.
9
万洛简.
基于空间数据模型的产业集聚发展分析[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6):5-7.
10
刘永亮,蔡鑫,姜丽.
保定市城市化战略与对策分析[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3):44-4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12
1
洪雪飞,李力,王俊.
创新驱动对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省域面板数据与空间杜宾模型的研究[J]
.管理评论,2021,33(4):113-123.
被引量:30
2
马延明,张婧,张玉洁.
区域财税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转型发展的协调性研究——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J]
.西部金融,2022(2):9-15.
3
李燕,王三山.
青海省城镇化建设必要性及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J]
.青藏高原论坛,2022,10(1):67-72.
4
张鹏博,丁志伟,李志远,张希阳,何志远.
中国镇域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30006个乡镇的工业企业数[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4(2):127-141.
5
张改素,魏建飞,丁志伟.
中国镇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综合水平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2020,0(3):627-650.
被引量:46
6
杨建秀,郭祥玉,盛秋生.
齐齐哈尔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67-69.
被引量:1
7
杨黛.
产业集群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及其启示[J]
.南方农村,2008,24(4):37-39.
被引量:2
8
汪行,郑垂勇,马文斌.
山东枣庄市临港产业集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6(08Z):228-228.
9
孙裕增.
浙江部分小城镇萎缩的成因与发展对策[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5):52-56.
10
李瑞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浙江产业集群现象的启示[J]
.新西部(理论版),2008(3):39-39.
1
王春梅,袁继祖.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理论研究[J]
.国外建材科技,2006,27(1):124-126.
被引量:3
2
朱永,刘剑.
产业集聚理论对跨国公司选址的影响[J]
.世界经济情况,2005(4):30-33.
3
蒲文彬.
产业聚集理论视角下的贵州大学城发展问题思考[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0-83.
4
刘倩,刘志迎.
高新产业中高级人才的空间分布研究[J]
.管理观察,2008(22):43-45.
被引量:3
5
郭险峰.
基于产业集聚理论的成都工业布局调整[J]
.四川省情,2005(2):36-37.
被引量:1
6
廖鹏,邹礼瑞.
城市远郊区县的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5):173-174.
被引量:2
7
肖月强,姜陈升.
空间经济学及产业集群聚集机制对城市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启示[J]
.理论与改革,2011(3):150-152.
被引量:3
江西社会科学
2004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