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科技导报》
CAS
CSCD
1997年第7期30-33,共4页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同被引文献5
-
1张尧庭.多元统计分析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5-46.
-
2迈克尔·波特.群聚区和新竞争经济学--未来的战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
3顾朝林 赵令勋.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团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
4左小德 顾培亮.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后评估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1996,(1).
-
5何坤.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布局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3):27-33. 被引量:15
二级引证文献27
-
1唐根年,徐维祥.中国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5):604-608. 被引量:22
-
2粟庆品.特色经济的识别与判断[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7):1-3. 被引量:8
-
3黄春铃,余颖,黄卓.国家高新区产出效率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2):100-104. 被引量:17
-
4方一平,曾勇,李仕明.我国高新区经济发展规模数学模拟与区域差异比较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05,4(1):1-4.
-
5韩伯棠,李强,朱美光,张彩波.基于熵理论的高新区发展不均衡度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23(3):342-346. 被引量:17
-
6付丹,傅毓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分析[J].技术经济,2005,24(10):35-38. 被引量:1
-
7单静.以科学发展观透视我国高新区的“二次创业”[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3):1-4. 被引量:1
-
8张少杰,徐颖,杨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在功能效应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3):51-58. 被引量:12
-
9孙萍,杜燕妮.辽宁省高新区产业集群现状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3):47-48.
-
10申翔,沈政,张超.基于人本需求的园区规划思考——以南京高新区总体规划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8,23(6):43-51. 被引量:3
-
1迎接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新时期[J].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3):5-7.
-
2白水.全国2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况[J].国际产业经济技术,1991(3):7-27.
-
3刘彦璞.试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交流中心如何发挥“伯乐”的作用[J].经济师,2014(10):216-217.
-
4蒋清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理论与实践[J].西部高新科技,1995(1):6-7.
-
5吴勇华.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0(7):97-99. 被引量:2
-
6季应波.我国主要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态势[J].中国科技产业,1989(5):8-10.
-
7彭世殊.广东科技型中小企业,亟待破解融资难困境[J].广东科技,2006,15(11):1-2.
-
8万仪.国外如何建立高技术产业开发区[J].西部高新科技,1996(5):35-37.
-
9李志远.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1998(4):38-41. 被引量:3
-
10祖强,缪凤英.境外建立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对策与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4(3):2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