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使命——以《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丛书》为例
被引量:1
参考文献1
-
1吴康宁.现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同被引文献15
-
1吴康宁.“社会理论”的兴起对教育社会学意味着什么[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4):9-15. 被引量:16
-
2滕星.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5):5-12. 被引量:38
-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5.
-
4王友生.理想的限度——学校教育的现实建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5McLaren,P. The Return of the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J].Left Curve,2009.18-121.
-
6Kellner,D. Philosophical Adventure[D].
-
7Mclaren,P. A Revolutionary Critical Pedagogy Manifesto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Education and Society,2009,(03):59-78.
-
8沈原.阶级、市场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
9闫广芬,苌庆辉.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端--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5):29-34. 被引量:6
-
10程天君.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及其生存困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1):1-7. 被引量:11
-
1杨昌勇,李长伟.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7-10. 被引量:4
-
2陈智.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什么关系——兼与吴康宁先生商榷[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1):95-98. 被引量:3
-
3雷文静.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J].亚太教育,2016,0(1):297-298.
-
4李满仓.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综述(1994-2005)[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6):134-136.
-
5高水红.“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0):14-17. 被引量:11
-
6为什么部分学校会对学生的发展不负责[J].福建教育(中学版)(B版),2008(1):7-7.
-
7梁洪杰.综合·复合·融合·创新——关于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复合型人才的专题讲座[J].剧作家,2014(5):75-79. 被引量:1
-
8林高明.探源教育的根基——读吴康宁的《转向教育的背后》[J].人民教育,2008(24):50-50.
-
9董泽芳,张国强,白娴棠(摘).我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与演变(1979—2005)[J].教育史研究辑刊,2007(4):97-98. 被引量:1
-
10明庆华.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5):99-103.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