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汉字文化》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17,共5页
Sinogram Culture
同被引文献29
-
1韩婷.魏晋南北朝咏马诗与英雄功业观[J].菏泽学院学报,2003,26(1):25-28. 被引量:1
-
2阙岳.从民俗学的角度解读马在蒙古族叙事诗中的象征意义[J].社科纵横,2004,19(1):98-99. 被引量:1
-
3白振有.《说文解字》马部字的文化蕴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1):91-94. 被引量:9
-
4林琳.论秦汉时期中华民族的马文化[J].民族艺术研究,1998,11(3):53-58. 被引量:3
-
5王立.千古文人的伯乐梦——马文学与马文化的美学、人类学内蕴[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3(2):18-25. 被引量:3
-
6莫波功.马对先秦社会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2):109-112. 被引量:3
-
7周尚义.论李贺咏马诗的审美意蕴及其创作情结[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18(4):31-33. 被引量:1
-
8于海英,张波.论稼轩词中的马意象[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4):47-50. 被引量:2
-
9王颖超.史诗《江格尔》中的马及其文化阐释[J].民族文学研究,2005,23(1):68-71. 被引量:7
-
10刘越峰.语壮惊人 语喻其真——谈岑参笔下的马[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4):29-3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孟洁,刘群.寻找文本的核心价值[J].经济师,2011(9):148-148.
-
2周晓燕.动物词语的词汇研究价值[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5):561-563. 被引量:3
-
3赵志梅.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认知对比[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2):120-122. 被引量:1
-
4杨炎平.中英语言中“马”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1(1):77-80.
-
5文华珍,李平.马年马语——英语及汉语中“马”的文化象征意义[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10):198-198.
-
6代凯丽.信天游中“马”兴象的文化内涵浅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5,25(3):83-86.
-
7赖秋虔.“马路"探微[J].小品文选刊(下),2017,0(6):231-231.
-
8徐益.“马”部字的演变与马文化[J].今古文创,2023(21):134-136.
-
9金佳道.隐喻视角下的考试标语研究[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4(6):182-184.
-
10黄璐,何盈.“马(馬)”字部作为偏旁的表意和表音功能[J].现代企业教育,2012,0(4S):171-172.
-
1许小娟.“被xx”的话语学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9):40-41. 被引量:3
-
2黄岩.对“上+处所宾语”句式的调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30(1).
-
3李静.文化对词语的联想意义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7(10S):196-197.
-
4李静.文化对词语的联想意义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7(09S):192-193.
-
5李太志.商贸外来词突显了汉英语言融合与文化趋同[J].大家,2012(5):347-347.
-
6邓志勇,武艳.社会运动修辞批评略论[J].山东外语教学,2008,29(1):26-31.
-
7李卫霞.1840年至1860年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中国翻译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0(6):28-29.
-
8宋洪英.苏联解体后俄语世界图景变化管窥[J].华中人文论丛,2011(1):201-205. 被引量:1
-
9邓志勇,廖文娟.社会运动修辞批评:理论、哲学假定与方法[J].外国语文,2015,31(2):77-82.
-
10李欣桐.影响翻译活动的文化因素[J].青年文学家,2016,0(3X):116-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