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藻毒素的类型、危害和防治
被引量:
10
Types,toxic effects and prevention of algal toxin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介绍了赤潮藻毒素:麻痹性贝毒、短裸甲藻毒素、溶血性毒素、细胞性毒素和氨毒;水华藻毒素:肝毒素、神经毒素、脂多糖内毒素的化学结构、性质和毒害机理等,以及藻毒素的防治方法。
作者
卫玮
肖雯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21-23,共3页
Bulletin of Biology
关键词
赤潮
藻毒素
水华
类型
防治
麻痹性贝毒
短裸甲藻毒素
溶血性毒素
分类号
R996.2 [医药卫生—毒理学]
X17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22
同被引文献
140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55
参考文献
8
1
何家菀,陈明惠,何振荣.
小定鞭藻毒素的分离与鉴定[J]
.水生生物学报,1996,20(1):41-48.
被引量:27
2
尹伊伟,江天久,王朝晖.
中国沿海的贝毒问题研究[J]
.卫生研究,1998,27(S1):87-89.
被引量:6
3
于仁诚,周名江.
麻痹性贝毒研究进展[J]
.海洋与湖沼,1998,29(3):330-338.
被引量:40
4
周成旭,吴玉霖.
甲藻赤潮及其毒素的产生机制及夜光藻氮代谢途径[J]
.海洋与湖沼,1999,30(4):454-459.
被引量:9
5
韩志国,武宝玕,郑解生,谢隆初.
淡水水体中的蓝藻毒素研究进展(综述)[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1,22(3):129-135.
被引量:46
6
周名江,李钧,于仁诚,颜天,傅萌.
赤潮藻毒素研究进展[J]
.中国海洋药物,1999,18(3):48-54.
被引量:33
7
潘卉,宋立荣,刘永定,朱运芝,沈强.
水华蓝藻产毒特性的PCR检测法[J]
.水生生物学报,2001,25(2):159-166.
被引量:41
8
尹伊伟,王朝晖,江天久,骆育敏,谢隆初.
海洋赤潮毒素对鱼类的毒害[J]
.海洋环境科学,2000,19(4):62-65.
被引量:46
二级参考文献
27
1
董存有.
大鹏湾赤潮的发生及其危害[J]
.水产科技,1991(4):16-16.
被引量:2
2
周成旭,吴玉霖.
夜光藻的繁殖[J]
.海洋与湖沼,1994,25(2):162-164.
被引量:8
3
吴玉霖,周成旭,张永山.
夜光藻的室内培养[J]
.海洋与湖沼,1994,25(2):165-167.
被引量:14
4
林燕棠,杨美兰,陈瑞雯,胡石金,金桂英.
广东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J]
.海洋与湖沼,1994,25(2):220-225.
被引量:47
5
齐雨藻,钱锋.
大鹏湾几种赤潮甲藻的分类学研究[J]
.海洋与湖沼,1994,25(2):206-210.
被引量:39
6
周成旭,吴玉霖,邹景忠.
夜光藻的营养动力学[J]
.海洋与湖沼,1994,25(2):152-157.
被引量:11
7
何家菀,陈明惠,何振荣.
小定鞭藻毒素的分离与鉴定[J]
.水生生物学报,1996,20(1):41-48.
被引量:27
8
何家菀,李络平,俞家禄,赵以军,刘永定.
我国产毒微囊藻的新发现──惠氏微囊藻及其毒性的初步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1996,20(2):192-194.
被引量:19
9
邹景忠 董丽萍 等.渤海富营养化和赤潮生物生态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1983,2(2):41-45.
10
张豁中,动物活性成分化学,1995年,860页
共引文献
222
1
黄美珍,许翠娅.
有害有毒赤潮的研究与防治对策[J]
.福建水产,2007,29(4):71-74.
被引量:5
2
闫海,李贤良,孙建新.
粘土矿物和碳纳米管对微囊藻毒素的吸附[J]
.环境科学,2004,25(S1):92-94.
被引量:8
3
彭颖慧,刘洁生,李宏业,黄展超,李秀琴,杨维东.
赤潮藻溶血活性测定标准的建立[J]
.卫生研究,2009,38(6):653-656.
被引量:6
4
励建荣,徐辉.
海水双壳贝类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05,26(z1):128-134.
被引量:21
5
林晶.
山仔水库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在蓝藻水华生态因子分析上的应用[J]
.海峡科学,2012(6):50-53.
被引量:1
6
赵淑江,吴玉霖.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PSUEDONITZSCHIA PUNGENS F.PUNGENS IN JIAOZHOU BAY[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02,20(S1):119-124.
7
胡宗达,周元清.
水华蓝藻毒素研究概述[J]
.云南环境科学,2004,23(3):8-11.
被引量:14
8
尹伊伟,王朝晖,江天久,骆育敏.
海洋藻类毒素的生态毒理学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2004,23(2):78-80.
被引量:14
9
孙迎春,陈杰,刘军,严建忠,刘宁,曹雅明,潘国伟,刘振林.
抗软海绵酸单克隆抗体的制备[J]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2):186-188.
被引量:3
10
冯小刚,卫涛,袁春伟.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光催化降解的研究进展[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5):705-710.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140
1
骆碧君,刘志强,郑毅,李振中,韩丹.
海水淡化水在既有管网中的水质变化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2009,25(23):57-60.
被引量:12
2
徐冰峰,胡跃峰,杨泽.
常用给水管网的选材分析[J]
.有色金属设计,2004,31(1):60-63.
被引量:18
3
周文彬,邱保胜.
藻类对重金属的耐性与解毒机理[J]
.湖泊科学,2004,16(3):265-272.
被引量:48
4
董丽丽,黄骏雄.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及其分析技术[J]
.化学进展,2005,17(2):350-358.
被引量:19
5
侯建军,黄邦钦,王大志,赖红艳.
赤潮生物毒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497-499.
被引量:2
6
杨维东,彭喜春,刘洁生,彭志英.
腹泻性贝毒研究现状[J]
.海洋科学,2005,29(5):66-72.
被引量:31
7
刘平,王春利,胡俊峰,Lin Xun,Wendie A Robbins,吴国平,魏复盛.
硼作业工人配偶妊娠结局的初步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05,21(5):567-568.
被引量:8
8
何家菀,陈明惠,何振荣.
小定鞭藻毒素的分离与鉴定[J]
.水生生物学报,1996,20(1):41-48.
被引量:27
9
刘智勇,计融.
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综述)[J]
.中国热带医学,2006,6(2):340-344.
被引量:30
10
赵晓芳,计融.
腹泻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157-159.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0
1
田莹莹,赵京,冯兵,孙向辉.
基于藻类去除重金属的研究进展[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97-104.
被引量:5
2
杜伟,陆斗定.
有毒赤潮藻及其毒素的危害与检测[J]
.海洋学研究,2008,26(2):89-97.
被引量:27
3
欧桦瑟,高乃云,庞维海,张可佳,黎雷.
水中藻源神经毒素的检测及其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2008,24(20):10-14.
被引量:1
4
徐凑友,黄其祥,胡衍华,陈彰旭.
赤潮藻毒素中毒机理及症状研究[J]
.广东化工,2010,37(4):15-15.
被引量:2
5
赵玉明,田相利.
底栖硅藻种类组成对皱纹盘鲍匍匐幼体和稚鲍生长、存活的影响[J]
.水产科学,2011,30(3):144-147.
被引量:4
6
陈晓峰,何恩奇,周伟杰,钮伟民,周虹.
环太湖地区微囊藻毒素-LR同相关污染指标相关性分析[J]
.环境卫生学杂志,2011,1(2):11-13.
被引量:2
7
徐赐贤,董少霞,路凯.
海水淡化后水质特征及对人体健康影响[J]
.环境卫生学杂志,2012,2(6):313-319.
被引量:16
8
尹涛,丁爱中,孙寓姣.
藻液浓缩方法的改进与浓缩过程水体性质特征[J]
.环境工程,2015,33(10):21-25.
9
付杰,金岩,武道吉,韩庆祥,成小翔,李政.
TiO_(2)光催化技术在蓝藻代谢物处理中的应用[J]
.净水技术,2023,42(7):8-15.
10
王瑞萍,岳士忠,于家峰,李季,李洁明.
微囊藻毒素转运酶MlrD结构及生物学特性分析[J]
.生物信息学,2023,21(3):218-225.
二级引证文献
55
1
顾佳萍,袁涛.
赤潮毒素软骨藻酸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海洋通报,2010,29(4):472-477.
被引量:8
2
高丽娜,马丹.
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性质及检测技术研究探讨[J]
.现代渔业信息,2011,26(3):11-13.
被引量:1
3
蒋玫.
大田软海绵酸对黑鲷胚胎发育及仔鱼的急性毒性[J]
.生态毒理学报,2011,6(4):410-414.
被引量:2
4
王茜,程金平,高利利,董宇,王文华.
记忆缺失性贝毒软骨藻酸的污染现状及检测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70-16073.
被引量:8
5
袁建辉,誉倩文,杨慧,唐焕文.
作用钠离子通道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及检测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2):1541-1543.
被引量:1
6
杨金龙,王冲,顾忠旗,李一峰,包卫洋,沈和定.
微生物膜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附着变态的影响研究[J]
.海洋科学,2012,36(8):116-121.
被引量:22
7
程永强,杨立,郭翠莲.
海洋赤潮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综述[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12):130-135.
被引量:2
8
胡晨燕,魏金秀,叶涛.
饮用水中柱孢藻毒素与类毒素-A控制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34(12):74-79.
被引量:1
9
包秀凤,刘建勇,蒋湘,胡志国.
不同水层与饵料对筏式吊养九孔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2,32(6):45-49.
被引量:3
10
郭阳雪,孔祥洪,杨渭,薛俊增.
基于物联网的赤潮监测系统[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21-25.
被引量:6
1
尹伊伟,王朝晖,江天久,骆育敏,谢隆初.
海洋赤潮毒素对鱼类的毒害[J]
.海洋环境科学,2000,19(4):62-65.
被引量:46
2
杨瑾.
近海水域的污染危害与防治[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6):77-80.
被引量:5
3
张华,房选卫.
大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J]
.水能经济,2016,0(7):359-359.
4
周云龙,于明.
水华的发生、危害和防治[J]
.生物学通报,2004,39(6):11-14.
被引量:46
5
王永山.
物种入侵的危害和防治对策[J]
.河北环境科学,2004,12(4):7-9.
6
欧劼.
室内甲醛的污染及控制方法[J]
.广东科技,2010,19(8):35-36.
7
张蕾.
我国赤潮的成因和防治[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4):57-59.
8
王静.
浅谈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危害和防治[J]
.山东环境,1997(4):29-30.
被引量:2
9
胡孔虎.
室内空气污染的成因及防治[J]
.池州师专学报,2005,19(5):24-27.
10
熊蔚立,黄伟,张国斌.
火电厂氮氧化物(NO_x)的危害和防治[J]
.湖南电力,2002,22(1):61-62.
被引量:10
生物学通报
2004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