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总有一天,出自遗传物质的疫苗可能预防艾滋病、疟疾和其他毁灭性传染病,如今的免疫技术对这些疾病束手无策。这些疫苗甚至可能有助于治愈癌症。
出处
《科学》
1999年第10期16-23,共8页
Science
同被引文献7
-
1萨姆布鲁克 弗里奇.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8-28.
-
2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
3洪琅.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工业发展概况[J].生物工程进展,1998,18(6):4-11. 被引量:8
-
4Wilrn.,I,邓小莉.克隆技术对医学的影响[J].科学(中文版),1999(3):1-5. 被引量:3
-
5陆军,严维耀,郑兆鑫.基因疫苗——防治疾病的新武器[J].生命的化学,2000,20(1):17-19. 被引量:12
-
6鹿培源,翟玉梅,宋淑燕.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精子和透明带的初级及次级结合[J].动物学杂志,2000,35(1):52-55. 被引量:4
-
7刘学高.国产避孕疫苗研究现状和前景[J].Zoological Research,2000,21(1):23-27. 被引量:6
引证文献3
-
1谢平,宋惠萍.基因工程的发展及其医学意义[J].医学与社会,2000,13(4):3-5. 被引量:7
-
2张富春,张蕴斌,李轶杰,张渝疆,李阔宇,钟哲,马正海,恩特马克.草原兔尾鼠卵透明带3(ZP3)cDNA保守序列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1,16(4):70-73. 被引量:9
-
3林仁勇,张富春,钱东,马正海,张渝疆,黄弋,钟哲,蹇晓红.小鼠卵透明带3基因疫苗体外瞬时表达的研究[J].地方病通报,2002,17(4):5-7.
二级引证文献16
-
1李包罗,张琨.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医学的变革——写在《中国数字医学》杂志开篇[J].中国数字医学,2006,1(1):12-14. 被引量:2
-
2李轶杰,张富春,张钰,王焱冰.优化密码子提高草原兔尾鼠ZP3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21(6):700-703. 被引量:3
-
3李轶杰,张钰,胡俊,王焱冰,张富春.草原兔尾鼠ZP3基因密码子优化及其在酵母中的表达[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1):79-83. 被引量:1
-
4张欠欠,高小朋.基因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4(1):12-12. 被引量:1
-
5王焱冰,李轶杰,张富春.分子佐剂C3d增强草原兔尾鼠卵透明带3DNA疫苗的免疫应答[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6,39(4):297-303. 被引量:10
-
6张钰,李轶杰,刘菲,陈蓉,郭继华,张富春.草原兔尾鼠和昆明白小鼠卵透明带3 DNA疫苗免疫不育效果的研究[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7,40(5):301-308. 被引量:3
-
7李晨晨,于继云,姜敏,涂亦娴,马晓林,张富春.草原兔尾鼠卵透明带3DNA疫苗pVAX1-sig-LTB-lZP3-C3d3的构建表达及其免疫不育的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27(9):941-944. 被引量:1
-
8王建伟,曹岩菁.信息革命对医学衍进的冲击[J].医学与社会,2001,14(5):36-38. 被引量:3
-
9陆化璇.浅谈基因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6,13(3):305-305. 被引量:2
-
10张士靖.医学领域的信息革命[J].医学情报工作,2002,23(6):321-323. 被引量:3
-
1魏玉利,邱芳蕾,刘圣臣.鼠疫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07,5(4):32-34. 被引量:4
-
2石子.预防艾滋病[J].人口与优生,1997(3):9-9.
-
3郭松芹.674例自杀住院病人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2,6(2):189-189. 被引量:3
-
4颜华.宝宝发脾气,如何应对?[J].家庭医学(下半月),2013(2):34-34.
-
5陈凡.心脏移植排斥的效应机制[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6,19(4):197-200. 被引量:5
-
6王雪岩,徐凌忠,冷启艳,杨珊,姜聚军,程晓松,王传良.大学新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19):51-51.
-
7德云.艾滋病疫苗已开始人体试验[J].健身科学,2003,0(9):54-54.
-
8雷军.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解读[J].医疗保健器具,2005(11):32-33.
-
9潘熠平,胡军涛,汤展宏.生物膜在不动杆菌属耐药性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3):778-780.
-
10甘露春.久治不愈的“怪病”[J].大众健康,2010(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