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合作经济》
2004年第7期39-40,共2页
China Co-Operation Economy
同被引文献22
-
1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立法专题研究报告(二)[J].农村经营管理,2004(10):38-43. 被引量:24
-
2马杰.台湾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J].中国农村经济,1993(5):43-45. 被引量:3
-
3李长健,冯果.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立法若干问题研究(上)[J].法学评论,2005,23(4):66-77. 被引量:31
-
4马衍伟.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23(1):25-33. 被引量:21
-
5(美)R.H.科斯(Coase,R.H.)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6(法)H.孟德拉斯(HenriMendras)著,李培林.农民的终结[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
7(以色列)拉南·魏茨(RaaananWeitz)著,何平校.从贫苦农民到现代化农民[M].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90
-
8[美]罗得菲尔德(R·D·Rodefeld) 编,安子平 译.美国的农业与农村[M]. 农业出版社, 1983
-
9(丹)克拉德森(P.H.knudsen)著,黄洪涛译.丹麦的农业[M]. 农业出版社, 1982
-
10朱金胡,朱永兴,林兴伟.瑞安市梅屿乡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工作的成效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93-29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4
-
1丁同民.完善我国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治的思考[J].企业活力,2009(10):10-13. 被引量:3
-
2王厚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发展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3):98-100. 被引量:5
-
3蒋加勇,金再欣,郑婷,徐云杰,胡加强,吴海锋.文成县“三位一体”农民合作体系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6):251-253.
-
4徐铁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国际经验与趋势[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24-28.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汪佳滨,张梅.浅谈共建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途径[J].大家,2012(12):166-166.
-
2朱方长,王奎武.发展农村民间科技服务组织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3):24-25. 被引量:5
-
3梁雄.梧州市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初探[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5):705-708. 被引量:4
-
4范超.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结构调整探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6):846-849. 被引量:5
-
5闫真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分析[J].征信,2010,28(3):63-65. 被引量:2
-
6蒙柳,许承光,赵璇.论中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成因及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0(34):77-79. 被引量:2
-
7王博.基于合作竞争理论的农超对接实现机理分析[J].商业时代,2011(13):22-23. 被引量:1
-
8王月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法律困境与对策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3):75-77. 被引量:4
-
9沈新坤,谷玉良.社会工作介入:国外农村经济发展合作化经验的整合性借鉴——兼论农村经济自组织建设[J].世界农业,2013(4):22-26. 被引量:1
-
10李玉娟.金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9):325-326.
-
1蒋邦勇,唐朴琦.挖掘潜力 党群联创奔小康[J].广西经济,2004,23(11):40-40.
-
2房胜林.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1998(10):32-33. 被引量:1
-
3张开华.农业产业化与财政支农[J].农村财政与财务,1998,0(8):30-32. 被引量:1
-
4孙百鸣,王春平.黑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选择[J].商业研究,2009(8):175-176. 被引量:41
-
5王娜.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农业农民,2004(5):26-26.
-
6王胜光.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外延[J].科学与社会,1998(4):29-32. 被引量:6
-
7李小三.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J].老区建设,2001(10):27-27.
-
8董雷.农村干部的调研工作应当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1988,9(2):60-61.
-
9潘凡平,吴兹益.温州制造烙上“品牌”印记[J].商周刊,2005,0(50):26-26.
-
10胡海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4,25(6):61-62. 被引量: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