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产业集群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产业集群及其特有的竞争优势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地方化能力是产业集群的最高目标 ,也是具有可持续性的产业集群效应。我国高新区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合作网络 ,与高校等科研组织的合作机制不完善 ,在风险投资体制和区域创新文化等方面明显不足 ,限制了我国高新区的发展。
作者
谢圣赞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出处
《天府新论》
2004年第5期57-59,共3页
New Horizons from Tianfu
关键词
高新技术
产业集群
区域创新
分类号
F276.44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86
同被引文献
38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24
参考文献
3
1
胡军,盛军锋.
产业集群与粤港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探析[J]
.经济前沿,2002(12):28-32.
被引量:7
2
刘友金,黄鲁成.
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2001(2):33-37.
被引量:176
3
匡致远.
发展产业聚群 促进产学研联合[J]
.软科学,2000,14(4):46-48.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曾忠禄.
产业群集与区域经济发展[J]
.南开经济研究,1997(1):69-73.
被引量:95
2
俞文华.
美国高技术产业区产业群模式及其优势来源分析:兼谈对发展我国区域经济??[J]
.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8(2):46-52.
被引量:12
3
李变花.
香港经济结构转型与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4):14-16.
被引量:3
4
陈建新,陈丽霞.
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4):116-121.
被引量:5
5
刘友金,黄鲁成.
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2001(2):33-37.
被引量:176
6
匡致远.
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聚群导向发展[J]
.学术研究,2000(10):40-43.
被引量:18
7
程保平.
中国区域经济:从“局外运行”到“局内运行”[J]
.中国软科学,2001(6):90-94.
被引量:3
8
贾根良,张峰.
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J]
.中国工业经济,2001(9):46-52.
被引量:40
9
徐康宁.
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
.中国工业经济,2001(11):22-27.
被引量:326
10
王缉慈.
地方产业群战略[J]
.中国工业经济,2002(3):47-54.
被引量:369
共引文献
186
1
李静.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6,8(6):36-37.
被引量:1
2
黄源.
促进成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以软件产业为研究对象[J]
.科技信息,2008(26).
3
陈铧,谢蓓.
产业集群与国内外高科技园区的发展[J]
.经济地理,2002,22(S1):109-112.
被引量:4
4
凌艳.
论中国产业集聚的机制及效应[J]
.科技经济市场,2007(4):79-80.
5
王宁.
互联网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J]
.管理观察,2008(Z1):53-55.
被引量:2
6
卞彬,倪春华.
论产业集群的培育与政府作用[J]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6,7(4):73-75.
被引量:2
7
王宇飞,郑怡.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及面临的问题[J]
.大众商务,2010(10):309-309.
8
罗慧媛.
西安与成都城市发展比较[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3):77-78.
9
许明.
江苏产业结构现状态及其优化[J]
.市场周刊,2008,21(4):55-56.
被引量:2
10
谢群.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源配置及产业成长模式研究[J]
.消费导刊,2009,0(13):35-3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8
1
李新春,戴吉林.
集群化“中国制造”的制度特征与竞争力[J]
.学术研究,2004(7):13-19.
被引量:10
2
黄建康.
经济全球化与本地化中的中国高新区竞争力培育战略——基于企业集群视角的分析[J]
.中国经济问题,2004(4):66-70.
被引量:1
3
李兆前,齐建国.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9):145-154.
被引量:112
4
李新英.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初探[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3):115-117.
被引量:29
5
王珺,王峥.
产业集群与企业成长[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224-232.
被引量:24
6
唐华.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建[J]
.财经科学,2004(6):70-73.
被引量:22
7
谈毅,冯宗宪.
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与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04,7(6):62-66.
被引量:14
8
王长安.
循环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4(12):73-77.
被引量:28
9
赵宗更,吴国蔚,董慧,李荣平.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河北工业科技,2005,22(2):60-63.
被引量:30
10
冯薇.
产业集群发展与风险资本投资[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7):63-6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7
1
曲真儒,刘淑琴.
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几点思考[J]
.大连干部学刊,2002,18(3):11-12.
被引量:6
2
张克俊,杨萍,唐琼.
产业集群与西部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J]
.中国科技论坛,2006(1):92-96.
被引量:12
3
揭筱纹.
基于循环经济的西部中小企业集群成长模式[J]
.软科学,2006,20(1):141-144.
被引量:5
4
王楠,徐枞巍.
循环经济——西部中小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模式[J]
.科技咨询导报,2007(12):96-97.
5
陈咪.
武汉城市圈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J]
.经济视角(下),2011(10):12-14.
6
吴胜誉.
产业集群创新融资的新渠道——风险投资[J]
.市场周刊,2007,20(10):91-92.
被引量:1
7
吴翰传.
谈知识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关系[J]
.经营管理者,2008(17):3-4.
二级引证文献
24
1
李莉琴.
试论现阶段我国的政府失灵及其矫正目标[J]
.新疆社科论坛,2005(4):37-40.
被引量:1
2
张宏,杜万坤.
西部高新区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潜力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9):77-83.
被引量:1
3
徐陈华,何伦志.
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
.当代经济,2006,23(11X):26-27.
被引量:6
4
宋毅成,陆志淳.
西安高新区产业集群发育缓慢原因初探[J]
.商场现代化,2007(04X):211-212.
被引量:3
5
王楠,徐枞巍.
循环经济——西部中小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模式[J]
.科技咨询导报,2007(12):96-97.
6
卢生芹.
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路径选择的几点思考[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94-97.
被引量:4
7
郁鹏,吉新峰.
工业化、产业集群与西部经济发展[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1(1):25-29.
被引量:2
8
赵长轶,揭筱纹.
中国西部中小企业集群多维度生态成长模式探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227-229.
被引量:3
9
郁鹏,常瑞祥.
产业集群:西部地区工业化的有效途径[J]
.经济前沿,2008(4):29-32.
被引量:2
10
冯景雯,张霓.
云南省中小企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思考——云南省与浙江省中小企业比较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8(5):174-177.
被引量:4
1
叶辛舟.
风险与我国的投资高新技术产业[J]
.科技信息(山东),2000,0(10):26-27.
2
赵红达.
以邯郸为例分析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6):49-50.
被引量:1
3
王征,李珉.
对我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制的几点认识[J]
.国外建材科技,2002,23(2):137-140.
4
刘理远.
美国高技术发展经验及启示[J]
.求知,2000(9):37-38.
5
王朗玲.
科技兴省面临的挑战、问题及对策[J]
.龙江社会科学,1991(1):27-29.
6
刘军.
上海两万名留学人员高新技术展宏图[J]
.中国高校技术市场,2001(1):20-21.
7
陈晓红.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究竟应该研究什么?[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7(4):56-58.
被引量:1
8
黄敏.
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在金融领域里相结合的途径[J]
.经济评论,1991(6):26-30.
9
徐明棋.
改革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J]
.当代财经,1990(8):6-8.
10
黄慕亚.
实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形式和途径探析[J]
.企业经济,2002,21(1):41-44.
天府新论
2004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