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4年第7期77-78,共2页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同被引文献73
-
1范国睿.试论教育资源短缺及其对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73-78. 被引量:3
-
2潘俊峰.关于高考复读生增多的思考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5):18-19. 被引量:5
-
3陈潭.民工荒、知识失业与教育结构调整[J].决策咨询(安徽),2004(11):40-41. 被引量:3
-
4杨东平.高中阶段的社会分层和教育机会获得[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3):52-59. 被引量:72
-
5方长春.家庭背景与教育分流 教育分流过程中的非学业性因素分析[J].社会,2005,25(4):105-118. 被引量:60
-
6王香丽.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研究——高中阶段教育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1(1):55-59. 被引量:19
-
7米红,徐益能.高考复读:中国教育的沉重话题[J].学习月刊,2006(15):37-38. 被引量:12
-
8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19-25. 被引量:176
-
9刘精明.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J].社会,2006,26(3):158-179. 被引量:205
-
10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4):97-109. 被引量:426
二级引证文献19
-
1杨周健,王帅.高考后复读背后的真问题——基于对考生A的质性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4):173-175.
-
2田虎.我国高考复读群体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0-13. 被引量:13
-
3方光宝.高考复读热的原因及影响分析[J].科技信息,2009(13):28-29. 被引量:6
-
4赵勇,陈卫.基于人口学视角的国内高考复读现象研究之审视[J].南京社会科学,2012(2):84-91. 被引量:7
-
5田虎.高考变“考高”异化现象的剖析及制度消解[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7):40-43.
-
6伏干.高三应届生与复读生自我效能感的比较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5):39-43. 被引量:3
-
7王丽达,王素珍.理性对待输赢难料的高考复读[J].大观周刊,2013(3):247-247.
-
8常碧如,李田田,王志中,解倩,吉晓玲.高考学生考试焦虑现状与班级环境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7):1075-1077. 被引量:3
-
9张燕.浅析高考复读群体分布的现况[J].文学教育,2018,0(32):110-111.
-
10陈生祥.困境与出路——比较视野下青海大通地区高中复读问题的讨论[J].才智,2013(29):125-127.
-
1张维宁.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J].教育革新,2006(6):19-19.
-
2胡罡.质疑“高分复读”现象[J].求学,2003(11):41-41.
-
3姜澎文.疯狂的“高四”“高五”——高分复读现象调查[J].新一代,2010(7):14-15.
-
4吕建彰.写给同学们的几点学习建议[J].现代家教,2003(8):27-28.
-
5李文娟,薛梅,何林,刘平,谢建伟,刘志勇,代斌.有机化学教与学探讨[J].广东化工,2014,41(18):175-176. 被引量:2
-
6孔凡东.高分复读的理性化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7):190-191. 被引量:2
-
7屠皓民.大学英语学习之我见——给大一新生的学习建议[J].新东方英语(中英文版),2010(9):22-23.
-
8李卫龙.高分复读:独木桥上的颤悠[J].江西教育(管理版)(A),2012(11):16-18.
-
9茉儿.家长会上我为哑巴父亲当翻译[J].少先队小干部(综合版),2011(1):64-65.
-
10徐莉品.自考伴我教师路[J].河北自学考试,2007(6):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