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李秀成自述》
被引量:6
Re-reading the Autobiography of Li Xiucheng
出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93-207,共15页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参考文献23
-
1《罗注增补本》,第99页.
-
2俞政,姜涛.《金田起义时间的再考证》.《太平天国史论丛》(《南京大学学报》丛书),1979年5月
-
3姜涛,俞政.太平天国起义究竟发生在什么时间?[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80,17(4):58-63. 被引量:3
-
4姜涛.《洪秀全登极考》.《纪念罗尔纲教授文集》,《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年版
-
5姜涛.洪秀全“登极”史实辨正[J].历史研究,1993(1):146-147. 被引量:4
-
6姜涛.金田起义再辨析[J].近代史研究,1996(2):29-43. 被引量:5
-
7《天父天兄圣旨》.
-
8《李开芳又供》.《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5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7页
-
9《殿左伍检点罗大纲致上海英国领事馆书》.《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95页.
-
10姚宪之.《粤匪南北滋扰纪略》.《山东近代史资料》第1分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二级参考文献1
-
1《贼情汇纂》卷三,见丛刊《太平天国》(兰),97页.
同被引文献136
-
1赵云田.清末川边改革新探[J].中国藏学,2002(3):38-49. 被引量:16
-
2祝兴平.近代媒介与文化转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2):96-101. 被引量:3
-
3蔡承桂,黄培棋.论太平天国的道教文化[J].学术论坛,2001,24(1):123-126. 被引量:1
-
4慈鸿飞.近代中国镇、集发展的数量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6(2):27-39. 被引量:40
-
5坚持唯物史观指导 繁荣中国历史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座谈会侧记[J].史学理论研究,2003(1):4-5. 被引量:2
-
6沈长云.在历史研究中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J].史学理论研究,2003(1):6-11. 被引量:6
-
7郭小凌.论唯物史观及其历史命运[J].史学理论研究,2003(1):12-21. 被引量:8
-
8王庆成.晚清华北村落[J].近代史研究,2002(3):1-40. 被引量:33
-
9桑兵.保皇会的宗旨歧变与组织离合[J].近代史研究,2002(3):41-99. 被引量:10
-
10杨鹏程.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民[J].近代史研究,2002(3):100-120. 被引量:23
引证文献6
-
1虞和平.2002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J].近代史研究,2004(4):255-298. 被引量:2
-
2代祥,况秋林.2000年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综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314-315.
-
3许卫平.略论罗尔纲先生《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对地方志的研究利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3(3):92-98. 被引量:1
-
4黄江华.瑕不掩瑜 万古忠义——重读《李秀成自述》[J].兰台世界(上旬),2011(4):71-72.
-
5吴善中.罗尔纲笺注《李秀成自述》述评[J].史学史研究,2011(4):75-80.
-
6邹兆辰.政治风云下的史学论争问题如何复归科学轨道——以《李秀成自述》的历史命运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2):131-139.
-
1吴善中.是“伪降”还是“苦肉缓兵”?——述评罗尔纲先生对李秀成写作《自述》动机的假设[J].学习与探索,2012(10):154-156.
-
2徐庆全.《李秀成自述》引发争论的背后[J].中国新闻周刊,2006(18):87-87.
-
3倪墨炎.《李秀成自述》真伪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64-69.
-
4王丽.驳李秀成具有天命观意识[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0(7):243-243.
-
5黄玲,张铁宝.太平天国天王陵寝考述[J].文史杂志,2010(5):78-80.
-
6黄江华.瑕不掩瑜 万古忠义——重读《李秀成自述》[J].兰台世界(上旬),2011(4):71-72.
-
7吴善中.试评罗尔纲先生对《李秀成自述》真伪的鉴定[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6):92-98.
-
8张涛.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勘误一则[J].江海学刊,2004(1):70-70.
-
9邓荣华,李梦岚.曾国藩篡改《自述》杀忠王[J].兰台世界(上旬),2003(3):36-36.
-
10姚泰和.靠近“慢”[J].兵团建设,2009,0(12):5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