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编码机制的调整和汉语语汇系统的发展 被引量:17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语汇、语义系统的核心是字义关系的研究,本文结合上下位概念的关系讨论义场、义素的 结构及其在汉语语汇系统中的反映。根据形声字提供的线索,汉语早期对现实的编码以‘声” 义为核心,组成字族;“声”体现上位概念,以它为核心的一组形声字体现下位概念。这种编 码体系的特点是突出名物的核心地位,动作寄生于名物,性状接近于无;它在语汇中的反映就 是:一类事物一个字,分类细,字数多,简直到了记忆无法承担的地步。语言是一个自组织系 统,交际的需要迫使语言对编码机制进行合理的调整,方法就是将不同的字(“声”)中所隐含 的共同意义抽象出来,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字,然后通过组字的方法去表示某些特殊的现象。 这样,汉语编码机制的主流就从造字转化为组字,并淘汰那些语义偏窄、不太常用的字,减少 字数,使表达方式趋于经济、灵活、多变。这是汉语编码机制的一次重大调整,现在所说的形 容词基本上就是通过这种编码方式的调整而发展起来的。这一调整,汉语语汇的单字编码格局 解体,双字编码格局成为汉语语汇的主流。
作者 徐通锵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45,共11页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16

共引文献438

同被引文献200

引证文献17

二级引证文献15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