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1年第2期58-64,共7页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
同被引文献188
-
1黄晓霞,贾明浩,张美芳.纳米材料在石质文物生物病害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文化遗产,2021(1):92-100. 被引量:2
-
2邵高峰,许淳淳.环保型石质文物防风化剂的研制[J].腐蚀与防护,2007,28(11):562-565. 被引量:5
-
3黄继忠.云冈石窟的科学保护与管理[J].文物世界,2003(3):53-56. 被引量:7
-
4焦南峰,王保平.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揭开汉阳陵的神秘面纱[J].中国西部,2004(6):90-94. 被引量:2
-
5钱俊龙,谢燕,潘小伦,熊樱菲.从9种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看核技术在文物保护与考古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4(S1):98-103. 被引量:4
-
6徐方圆,解玉林,吴来明.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21(S1):69-75. 被引量:50
-
7王维达.我国第一本文物保护与考古的自然科学期刊——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创刊二十周年[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S1):1-5. 被引量:4
-
8奚三彩.纸质文物脱酸与加固方法的综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S1):85-94. 被引量:67
-
9潘复兰.古建筑防工业振动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S1):104-108. 被引量:22
-
10韩冬梅,郭广生,石志敏,姜进展.化学加固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9,11(2):41-44. 被引量:27
引证文献14
-
1董兵海,夏璐,谭白明.新型陶质文物修复粘合剂的研制[J].中国胶粘剂,2006,15(3):23-25. 被引量:7
-
2刘强,张秉坚,龙梅.石质文物表面憎水性化学保护的副作用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6,18(2):1-7. 被引量:16
-
3齐迎萍.化学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4):64-69. 被引量:15
-
4欧秀花,李玉虎,杨文宗.一件土质铠甲武士俑的保护与修复[J].文博,2009(6):496-499. 被引量:1
-
5杨隽永,万俐,陈步荣,范陶峰,张慧.印山越国王陵墓坑边坡化学加固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11):2370-2376. 被引量:9
-
6宗静婷,王淑丽,张忠永.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造像表面风化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33(2):185-190. 被引量:12
-
7张雅文,王秀峰,伍媛婷,王豪,魏寅.文物保护用无机胶凝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26(3):51-56. 被引量:7
-
8谢振斌,王冲.薪火相传--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六十年[J].四川文物,2013(3):88-96. 被引量:2
-
9刘佳,刘玉荣,涂铭旌.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进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5):13-18. 被引量:8
-
10范陶峰.新沂花厅遗址出土古玉串珠的保护探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3):73-7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81
-
1王秀秀,曾勇,闫志英,杜亚玲,田雪平,吕青阳,刘杨,周立宏.产脲酶菌株Bacillus sp.ML-1矿化特性及其石灰岩裂缝修复性能[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3,29(3):742-750.
-
2崔彪,张嘉晨,程邦,王金华.浙江省石窟造像水害及其治理[J].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2023(4):28-37. 被引量:1
-
3戴仕炳,陈卉丽,冯太彬,伍洋,陆地.从防风化到维稳——严重劣化石窟寺砂岩表层预防性干预技术策略初探[J].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2023(2):103-112.
-
4何海平,郝鹏,胡媛媛,程小燕.风化汉白玉文物加固材料研究[J].首都博物馆论丛,2023(1):241-250.
-
5黄希,张红燕,唐锦琼,王意乐.国字山出土玉器病害与保护修复研究[J].南方文物,2022(6):214-220. 被引量:1
-
6李跃,李刚.陶质文物修复技术浅谈——记成都市新都区陶马车的修复[J].四川文物,2003(1):94-95. 被引量:6
-
7刘强,张秉坚,余政炎.劣化石刻表层生物矿化加固材料的探索性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1):1-6. 被引量:8
-
8曾余瑶,张秉坚,梁晓林.传统建筑泥灰类加固材料的性能研究与机理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2):1-7. 被引量:33
-
9谢振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对砂岩石刻封护性能的实验室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20(4):10-15. 被引量:11
-
10张秉坚,铁景沪,刘婷,潘昌初,王旭东,李最雄.化学保护的副作用及其对策的探索性研究:(Ⅰ)多层化学保护[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21(1):1-8. 被引量:6
-
1刘敬华,李翠轻,杨思佳.数字化时代磁州窑艺术的保护和传承[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5):189-190. 被引量:2
-
2杨晓光.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模式的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6(7X). 被引量:1
-
3田影.谈电子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J].科学与财富,2015,7(34):382-382.
-
4朱宁.谈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J].办公自动化,2015,20(1):60-61.
-
5卢顺.文津阁及其藏书保护功能探因[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1(1):20-23. 被引量:3
-
6危机中的希望——2009年新年献词[J].科学与无神论,2009(1):1-1.
-
7李新苗.透视广电展 自主创新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J].通信世界,2009(11).
-
8李久兰.昭陵六骏[J].档案时空,2012(1):39-39.
-
9刘晓白.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新视觉、新观念解读大足石刻文化[J].科学咨询,2007(3):62-64.
-
10张米卡,余军,李欢.4G时代图解新闻的发展空间[J].新闻前哨,2014(6):57-5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