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日本的应用与传播
被引量:2
Application and Transmi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Japan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0-70,共1页
Research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同被引文献14
-
1林明华.汉语与越南语言文化(上)[J].现代外语,1997,20(1):54-58. 被引量:9
-
2王顺洪.六角恒广的日本近代汉语教育史研究[J].汉语学习,1999(4):62-64. 被引量:6
-
3金基石.韩国李朝时期的汉语教育及其特点[J].汉语学习,2005(5):73-80. 被引量:15
-
4王幼敏.近代日本的中国语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4(4):22-26. 被引量:5
-
5郭熙.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1):54-59. 被引量:25
-
6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8-11. 被引量:2
-
7李宇明.重视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5):4-6. 被引量:17
-
8周小兵,张静静.朝鲜、日本、越南汉语传播的启示与思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3):29-34. 被引量:7
-
9陈倩.美国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0,31(3):84-88. 被引量:5
-
10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10(3):35-42. 被引量:74
二级引证文献10
-
1王宇.国际汉语合作项目现状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2,25(5):62-66. 被引量:2
-
2周娜,陈麦池.汉语输外词及其跨文化传播[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8-120.
-
3冯雪俊.从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途径及影响看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5):145-147. 被引量:2
-
4许瑞娟.“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汉语言文化传播史研究[J].文化与传播,2016,5(6):59-65. 被引量:3
-
5龙吟.“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汉语传播模式探析[J].长江丛刊,2018,0(6):57-57.
-
6李菲.区域文化圈发展的策略创新——兼评《荆楚文化圈发展与建设研究》[J].文化与传播,2017,6(5):69-73.
-
7李斌.“一带一路”倡议下语言传播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探析——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为例[J].未来传播,2020,27(6):125-129. 被引量:3
-
8刘香君.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评:2000-2014[J].中国语言战略,2015(2):155-163. 被引量:1
-
9拜梦娇,王亚琼.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传播研究可视化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22,20(3):144-147. 被引量:1
-
10王顺洪.日本明治时期的汉语教师[J].汉语学习,2003(1):75-80. 被引量:6
-
1王斌.中日同形异义词浅析[J].文学教育,2016(14):191-191.
-
2温美姬.客家方言古语词特点概说——以梅县话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33(4):2-5. 被引量:2
-
3贾凤伦.日汉语形义相同的成语谚语[J].考试周刊,2010(35):35-36.
-
4祝子媛.“脸”与“面”的词义演变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4):84-88. 被引量:3
-
5顿祖纯.英词汉字创造的认知共性[J].理论月刊,2012(9):107-110. 被引量:1
-
6聂鸿音.契丹大字解读浅议[J].民族语文,1999(4):51-57. 被引量:3
-
7李彤翎.汉字创造与汉字意符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8.
-
8许芃.浅析甲骨文字形义与本义之关系[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5(2):96-100.
-
9沈红宇.今本《经典释文》类隔音切的改动问题[J].汉字文化,2009(6):31-34.
-
10江胜利.论许慎“六书”的本意和价值[J].黄山学院学报,2003,5(2):5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