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自然观初探
被引量:4
The view for natural world of "Lie Zi"
出处
《中国道教》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9-43,共5页
China Taoism
二级参考文献10
-
1蔡德贵.东方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6):26-34. 被引量:6
-
2董清义.机械自然观与有机自然观——中西自然观之比较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9(3):9-12. 被引量:4
-
3蒙培元.中国文化与人类发展[J].中华文化论坛,1998(3):11-12. 被引量:4
-
4戴建平.《列子》自然观初探[J].中国道教,2002(1):39-43. 被引量:4
-
5赵逵夫.从天问看共工、鲧、禹治水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J].社会科学战线,2001,(1):79-95.
-
6王培华.《管子》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表述析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2,(5):66-72.
-
7杨文衡.试论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16(1):1-9. 被引量:2
-
8张家诚.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发展[J].贵州气象,1998,22(5):3-6. 被引量:2
-
9李根蟠.“天人合一”与“三才”理论——为什么要讨论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3):3-13. 被引量:21
-
10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古地理学报,2004,6(1):85-94. 被引量:51
共引文献14
-
1陈新立.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史学理论研究,2008(2):110-120. 被引量:19
-
2马丽,方修琦.从《地理哲学》看白眉初的地理观[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29(2):177-184. 被引量:7
-
3孙峰华,方创琳,王振波,颜廷真.中国风水地理哲学基础与人地关系[J].热带地理,2014,34(5):581-590. 被引量:8
-
4陈宏胜,王兴平,李百浩.“天、地、人”的权衡与平衡——论中国古代“三元”并进的城市规划思想[J].中国名城,2015,0(3):8-14. 被引量:6
-
5王丹丹.中西方对“人”的本质的理解[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36(4):23-25.
-
6黄力远,徐红罡.巴马养生旅游——基于康复性景观理论视角[J].思想战线,2018,0(4):146-155. 被引量:28
-
7李扬,汤青.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J].地理研究,2018,37(8):1655-1670. 被引量:49
-
8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环境适应与健康行为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39(9):4-8. 被引量:1
-
9杨谦,张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证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2):10-17. 被引量:7
-
10方修琦.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J].史学集刊,2021(2):10-14.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17
-
1蔡德贵.东方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6):26-34. 被引量:6
-
2董清义.机械自然观与有机自然观——中西自然观之比较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9(3):9-12. 被引量:4
-
3李申.对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思考——从天人关系谈起[J].哲学研究,1986(9):23-29. 被引量:2
-
4蒙培元.中国文化与人类发展[J].中华文化论坛,1998(3):11-12. 被引量:4
-
5詹福瑞.庄子与《列子》生命观异同论[J].哲学研究,2005(3):43-47. 被引量:6
-
6方修琦,牟神州.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J].人文地理,2005,20(4):110-113. 被引量:14
-
7赵逵夫.从天问看共工、鲧、禹治水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J].社会科学战线,2001,(1):79-95.
-
8王培华.《管子》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表述析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2,(5):66-72.
-
9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
10杨文衡.试论中国古代地学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7,16(1):1-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1
-
1欧彦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观的生成逻辑[J].时代报告(学术版),2021(11):75-76.
-
2陈新立.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史学理论研究,2008(2):110-120. 被引量:19
-
3戴建平.《列子》自然观初探[J].中国道教,2002(1):39-43. 被引量:4
-
4马丽,方修琦.从《地理哲学》看白眉初的地理观[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29(2):177-184. 被引量:7
-
5孙峰华,方创琳,王振波,颜廷真.中国风水地理哲学基础与人地关系[J].热带地理,2014,34(5):581-590. 被引量:8
-
6陈宏胜,王兴平,李百浩.“天、地、人”的权衡与平衡——论中国古代“三元”并进的城市规划思想[J].中国名城,2015,0(3):8-14. 被引量:6
-
7王丹丹.中西方对“人”的本质的理解[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36(4):23-25.
-
8黄力远,徐红罡.巴马养生旅游——基于康复性景观理论视角[J].思想战线,2018,0(4):146-155. 被引量:28
-
9李扬,汤青.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J].地理研究,2018,37(8):1655-1670. 被引量:49
-
10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环境适应与健康行为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39(9):4-8. 被引量:1
-
1藏事宝典[J].中国西藏,2012(3):88-89.
-
2吴晓波.中国人真的“轻商”吗?[J].中国市场,2010(43):72-72.
-
3张运华.《太平经》与道家思想[J].中州学刊,1996(1):81-84. 被引量:1
-
4戴建平.略论王弼的自然观[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18-22.
-
5周欣宇,刘万永.古代中外地理学认识的差异[J].历史教学,2005(3):10-10.
-
6王寒松.列子的神学思想[J].中国天主教,1996,0(4):38-39.
-
7暴庆刚.郭象的自然观述论[J].人文杂志,2009(3):38-44.
-
8宋家煌.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J].成才之路,2017(9):14-15.
-
9高齐天.说仁[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5-7.
-
10王纪潮.《太一生水》中的宇宙论问题与米利都学派[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28(4):387-39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