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自由与秩序问题的宗教阐释 被引量:2

Religious interpretation of freedom and order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推崇科学理性的时代 ,在遭到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之后 ,宗教并没有销声匿迹。在现代社会与政治哲学的视野中 ,宗教重又受到关注 .在解读现代社会与政治哲学典籍基础上 ,针对中国社会转型诱发的社会秩序问题 ,作者提出了自由与秩序难题的宗教阐释。认为 :如果处理得当 ,在社会秩序的重建过程中 ,宗教完全可能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作者 邹吉忠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7-91,共5页 Religious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 1邹吉忠.论现代制度的宽容功能[J].哲学动态,2000,(7):15-15.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页.
  • 3托克维尔 董果良 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2页.
  • 4“魔魅”、“祛魅”、“返魅”是马克斯·韦伯所使用的术语。参见《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书店 1999年版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 1987年版)。
  • 5蒂利希:《对文化的宗教分析》。见《冥想文化》,燕远译,中国广播出版社 1998年版,第121页及以下诸页。
  • 6同样是宗教,由于它在特定时代总体文化中的位置不同,它会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比如,在宗教占据文化中心地位的欧洲中世纪,宗教不仅关涉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权力的中心,上帝是一个颐指气使的“男人”;但是在现代社会,在权力与宗教分离、宗教成为人们获得精神关怀的文化形式之后,在人们的心目中,上帝的位置逐渐为一位关怀、体贴、爱护、照顾他人的亲切女性(即“圣母”)所取代,这可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对宗教题材的表现上得到证明。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104页.
  • 8《美》萨利托《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 1993版,第295页。
  • 9“小写”上帝虽然只是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十分流行,但是其始作俑者是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使命,就是将教堂上令人膜拜的、大写的上帝小写和内化为凡人心中的上帝。
  • 10参见扎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 1988年版,第342、344页。

二级参考文献8

  • 1[德]马克斯·韦伯 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832页.
  • 4[英]哈耶克 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7页.
  • 5[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 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84页.
  • 7[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9-21页.
  • 8[美]罗尔斯.《自由与正义》,廖申白译,载《公共论丛》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30-1页.

共引文献471

同被引文献19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