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中国佛教的“心”、“性”概念与“心性问题” 被引量:8

On the Concepts of the "Mind", "Nature", and "Spiritual Natur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由于佛教各宗各派对于“心”与“性”的理解各别,所持的理论立场也互不相同,因此对心性的阐述便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本文既对心”、“性”两个范畴的含义进行了诠释,又对佛教心性论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作出了归纳。
作者 杨维中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8-74,99,共8页 Religious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第428页.
  • 2《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大正藏》第30卷第345页下.
  • 3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主张对于中国佛教心性论最好是以“问题”贯穿其间进行研究.若拘泥于文献的本来用语,则很难有确切的结论.本著就是采取这一作法而将佛教心性论分为四大层面的“问题”进行研究的,佛教各宗各派心性思想异常复杂,为了便于把握,本文在吸收古代佛教文献相关说法的基础上,以“理体”指解脱成佛之后所证得的“最高真理”,也是佛教所说的“真如”、 “实相”、 “法性”等等,“心体”则指众生之心的“本来”状况.佛教心性论的主要理论“问题”则见下文.
  • 4《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大正藏》第13卷第11页下.
  • 5《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三,《大正藏》第13卷第90页中.
  • 6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梨经》卷十四,《大正藏》第12卷第446页上.
  • 7智顗《摩诃止观》卷五,《大正藏》第46卷第53页上.
  • 8隋慧远《大乘大义章》卷一,《大正藏》第44卷第471页.
  • 9与庐山慧远将“法性”当作“真神”来诠释“至极以不变为体”,净影慧远的解释并无将“真识心”“实体化”的倾向.这是中国佛教心性论自觉地消解在心性本体问题上的“实体化”向度的成功一例.净影慧远的这一努力在隋唐佛教诸宗心性论之中得到鲜明的反响.
  • 10部派佛教对于“心性本净本不净”的讨论在安世高和竺法护的译籍中已经有所反映.安世高在《〈安般守意经〉序》中以镜明来比喻禅修而成的境界,似乎持的是心性本净的立场.而竺法护所译《度世品经》卷五以及《大宝集经》卷入〈密迹金刚力士经〉、〈大方等顶王经〉就有“心本清净”等等义理.

同被引文献24

引证文献8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