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中国佛教的“心”、“性”概念与“心性问题”
被引量:
8
On the Concepts of the "Mind", "Nature", and "Spiritual Natur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由于佛教各宗各派对于“心”与“性”的理解各别,所持的理论立场也互不相同,因此对心性的阐述便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本文既对心”、“性”两个范畴的含义进行了诠释,又对佛教心性论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作出了归纳。
作者
杨维中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8-74,99,共8页
Religious Studies
关键词
佛教
“心”
“性”
唯识学
宗教文化
分类号
B949.2 [哲学宗教—宗教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4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2
1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第428页.
2
《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大正藏》第30卷第345页下.
3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主张对于中国佛教心性论最好是以“问题”贯穿其间进行研究.若拘泥于文献的本来用语,则很难有确切的结论.本著就是采取这一作法而将佛教心性论分为四大层面的“问题”进行研究的,佛教各宗各派心性思想异常复杂,为了便于把握,本文在吸收古代佛教文献相关说法的基础上,以“理体”指解脱成佛之后所证得的“最高真理”,也是佛教所说的“真如”、 “实相”、 “法性”等等,“心体”则指众生之心的“本来”状况.佛教心性论的主要理论“问题”则见下文.
4
《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大正藏》第13卷第11页下.
5
《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三,《大正藏》第13卷第90页中.
6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梨经》卷十四,《大正藏》第12卷第446页上.
7
智顗《摩诃止观》卷五,《大正藏》第46卷第53页上.
8
隋慧远《大乘大义章》卷一,《大正藏》第44卷第471页.
9
与庐山慧远将“法性”当作“真神”来诠释“至极以不变为体”,净影慧远的解释并无将“真识心”“实体化”的倾向.这是中国佛教心性论自觉地消解在心性本体问题上的“实体化”向度的成功一例.净影慧远的这一努力在隋唐佛教诸宗心性论之中得到鲜明的反响.
10
部派佛教对于“心性本净本不净”的讨论在安世高和竺法护的译籍中已经有所反映.安世高在《〈安般守意经〉序》中以镜明来比喻禅修而成的境界,似乎持的是心性本净的立场.而竺法护所译《度世品经》卷五以及《大宝集经》卷入〈密迹金刚力士经〉、〈大方等顶王经〉就有“心本清净”等等义理.
共引文献
2
1
圣凯.
敦煌文献中的西魏、北周佛教思想--一百二十法门与《菩萨藏众经要》[J]
.世界宗教研究,2009(2):30-41.
被引量:3
2
圣凯.
北朝佛教地论学派“变疏为论”现象探析[J]
.中国哲学史,2015,0(3):15-24.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24
1
郭本禹,郭德侠.
实证主义与心理学方法论[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4):75-80.
被引量:16
2
叶浩生.
论心理学的“范式”与“范畴”[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67-72.
被引量:16
3
葛鲁嘉.
心理学的科学观与统一观[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6(3):1-6.
被引量:18
4
潘菽,陈立,王景和,陈大柔.
威廉·冯特与中国心理学[J]
.心理学报,1980,12(4):367-376.
被引量:3
5
孙亦平.
论道教心性论的哲学意蕴与理论演化[J]
.哲学研究,2005(5):53-57.
被引量:10
6
樊莘森,李范,杨恩寰.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95-302.
7
李有光,张正明.
中国文化经典核心范畴的意义流变研究——以“心”为中心的考察[J]
.理论学刊,2007(9):95-100.
被引量:2
8
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三.
9
《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慧乘传》.
10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1页.
引证文献
8
1
邓天杰,江培儒.
佛学心性论与道教心性论的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8):36-38.
被引量:2
2
王勇琦,阿旺加参.
浅析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一种“身、心、神”的视角[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40-42.
3
王勇琦.
浅析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一种“身、心、神”的视角[J]
.经济研究导刊,2014(3):252-253.
4
凌继尧.
禅心体悟:唐后期艺术批评思想中的反观自省[J]
.美术大观,2015(10):38-41.
5
王勇琦,阿旺加参.
浅析拉萨藏传佛教表层文化旅游体验——一种“身、心、神”的视角[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3,0(3):78-80.
6
李荪.
浅析《原道》中刘勰哲学思想[J]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27(2):46-50.
7
孙彬.
从“性理学”到“心理学”——论西周对“psychology”概念的创译[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6):126-134.
8
翟奎凤.
本天与本心:宋明时期的儒佛之辨与朱王之争[J]
.江西社会科学,2022,42(1):14-23.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周荃,刘佳明.
佛教心性论: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J]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7):27-30.
被引量:1
2
曹正同,段力,黄俊青.
先秦儒道“心性论”之对比研究[J]
.今古文创,2022(37):62-64.
1
罗安宪.
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J]
.人文杂志,2006(1):56-60.
被引量:14
2
李承贵.
朱熹视域中的佛教心性论[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45-53.
被引量:4
3
陈雷.
契嵩“心”范畴的二重性及其意义[J]
.浙江学刊,2003(5):167-169.
被引量:1
4
元音老人.
净土指归[J]
.广东佛教,2000(5):36-40.
5
刘欣荣.
藏传佛教辩经 智慧的磨砺[J]
.中国宗教,2016,0(2):66-67.
被引量:2
6
张丹.
《了凡四训》与佛教的解脱理论[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132-133.
被引量:1
7
刘成有.
吕澂对佛教心性论的现代诠释[J]
.中国哲学史,2002(4):34-39.
被引量:2
8
宇井伯寿,陈兵.
融通念佛宗的教判与教义[J]
.法音,1993,0(5):18-19.
9
周荃,刘佳明.
佛教心性论: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J]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7):27-30.
被引量:1
10
方立天.
儒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J]
.中华文化论坛,1995(4):73-78.
被引量:1
宗教学研究
200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