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6-9,共4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同被引文献98
-
1陈卫平.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6):1-8. 被引量:16
-
2王顺峰,周免让.“国学热”引发的冷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20(2):73-75. 被引量:1
-
3姜源,李慧宇.新时期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研究述评——20世纪80年代以来儒学讨论之反思[J].社会科学研究,2004(4):51-54. 被引量:1
-
4张凌.城市读经潮[J].看历史,2009(11):51-51. 被引量:1
-
5汪石满.新领域、新视角、新观点──读张允熠博士的《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J].江淮论坛,1999(1):27-34. 被引量:4
-
6刘放桐.当代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1999(6):4-10. 被引量:40
-
7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术研讨会述要[J].哲学动态,1999(8):2-5. 被引量:3
-
8纪光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讨论综述[J].哲学动态,1999(3):17-21. 被引量:1
-
9都培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J].中共党史研究,1998(5):37-42. 被引量:6
-
10张允熠.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学脉继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1):2-15.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19
-
1魏范青.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契合[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18-21. 被引量:8
-
2胡久青.反思、探索与突破——对新时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4,18(4):100-102. 被引量:3
-
3潘起造.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人文精神在当代的新发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6):68-71.
-
4王翠英.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趋势的一些看法——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来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5-21.
-
5刘天旭.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三点相似性[J].船山学刊,2006(3):168-170. 被引量:5
-
6吕慧燕.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底蕴[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7(3):9-11. 被引量:2
-
7李杰.儒学中的合理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6):83-84. 被引量:3
-
8王杰,冯建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研究综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6):44-48. 被引量:6
-
9魏范青.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10):7-9. 被引量:1
-
10刘红英.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核[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10(11):67-6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48
-
1李志.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融合论之质疑[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9,0(1):211-218.
-
2赵勇.从“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看传统文化素材的舞蹈创作[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3(5):6-13. 被引量:2
-
3王杰,冯建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研究综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6):44-48. 被引量:6
-
4张舜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视域融合”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1(2):54-57. 被引量:1
-
5陈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5):103-106. 被引量:6
-
6黄仁国,姜涛.论刘大年的近代经学研究[J].历史研究,2010(2):127-142. 被引量:2
-
7刘东超.何止异同——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比较研究的现状及进一步推进的思路[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1):5-9. 被引量:3
-
8韦妙华.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9):134-135.
-
9黄杨.现代乡愁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建设[J].探索,2011(1):111-116. 被引量:3
-
10王新红.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性[J].社会科学家,2011,26(1):9-12. 被引量:1
-
1超.北京市哲学会中哲史组举行学术年会[J].哲学研究,1989(2):48-48.
-
2李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中西文化关系[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8,6(5):18-21.
-
3武吉庆.爱国主义与五四精神——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谈起[J].张家口师专学报,1999,15(2):1-6.
-
4隋思喜.略论现代新儒家对中西文化关系认知的三种范式[J].兰州学刊,2012(10):52-56.
-
5颜炳罡.仁·直觉·生活态度——梁漱溟对孔子哲学的创造性诠释[J].东岳论丛,2004,25(5):86-90. 被引量:4
-
6郭广,韩宝华.分界与会通:张东荪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6):23-27.
-
7王立新.英美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会通[J].世界宗教研究,1997(2):35-43. 被引量:2
-
8殷明耀.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关系中体用概念的演变[J].天中学刊,2007,22(3):36-40.
-
9李维武.冯友兰在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的探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4):4-9.
-
10邵燕婷.论王韬的“天下一道”观[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4):7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