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西藏新石器时代陶器
被引量:2
On the pottery of the Neolithic Age in Tibet
出处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3-68,共6页
Tibetan Studies
参考文献4
-
1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四川大学历史系编.《昌都卡若》.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
2张建林,更堆.拉萨曲贡村遗址调查试掘简报[J].文物,1985(9):20-29. 被引量:10
-
3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253~254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
4王仁湘:《关于曲贡文化的几个问题》,载《西藏考古》第一辑,1994年版.
共引文献13
-
1霍巍.论卡若遗址经济文化类型的发展演变[J].中国藏学,1993(3):93-106. 被引量:13
-
2张超.稻城亚丁阿西黑陶: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调查报告[J].民族学刊,2010,1(2):106-114. 被引量:10
-
3于逢春.构筑中国疆域的文明板块类型及其统合模式序说[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16(3):9-24. 被引量:37
-
4张建林,侯宁彬,岳连建,石磊.陕西域外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J].考古与文物,2008(6):198-221. 被引量:2
-
5陈祖军.略论曲贡文化的分期[J].四川文物,2012(5):26-35. 被引量:2
-
6何一民,赵淑亮.西藏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期与特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80-85. 被引量:3
-
7吕红亮.跨喜马拉雅视角下的西藏西部新石器时代[J].考古,2014(12):77-89. 被引量:16
-
8叶志强.从考古遗迹看羌文化对藏彝走廊的影响[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23(6):5-11. 被引量:1
-
9孙昌盛,杜玉冰,余军,杨蕤.宁夏灵武市回民巷西夏窑址的发掘[J].考古,2002(8):59-68. 被引量:6
-
10李旻,李永宪.考古学在西藏的发展[J].西藏研究,2020(6):112-123.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1
-
1熊文彬.程式与新风:藏传佛教艺术的演进轨迹[J].中国藏学,2010(S1):20-22. 被引量:1
-
2古格.齐美多吉.西藏地区土陶器产业的分布和工艺研究[J].西藏研究,1999(4):25-37. 被引量:7
-
3次仁央宗.西藏墨竹工卡县民间制陶业情况调查[J].中国藏学,1993(3):28-34. 被引量:3
-
4才让.吐蕃社会的手工业[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59-63. 被引量:1
-
5李玉香.关于西藏早期陶器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藏学,1997(2):93-100. 被引量:4
-
6张亚生,中尼玛扎西,关卫星,周强,刘晃.略述西藏农耕民重要的生活器具——陶器[J].西藏农业科技,2006,28(1):5-7. 被引量:1
-
7陆斌.藏族传统制陶工艺现状的调查[J].中国陶瓷,2007,43(12):74-76. 被引量:2
-
8土旦才让.浅析西藏史前陶器的装饰图案[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1(1):50-52. 被引量:4
-
9吕红亮.西喜马拉雅地区早期墓葬研究[J].考古学报,2015(1):1-1. 被引量:16
-
10杨娅,周毓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西藏传统陶器制作的传承与发展--以扎囊县杂玉村为例[J].文化遗产,2016(6):82-88. 被引量:4
-
1邱力奇.“洞穴里”的陶艺术[J].科技信息,2008(9):201-201.
-
2尹達.論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工作[J].考古,1955(2):1-4. 被引量:4
-
3遵循毛主席的指示,做好文物博物馆工作[J].文物,1978(8):1-11. 被引量:24
-
4读者·作者·编者[J].文物,1957(7):85-85.
-
5王思礼,陈惠,朱江.对“黄河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分布与分期”一文的意见(三篇)[J].考古,1958(2):53-57.
-
6邓聪.珠江三角洲与台湾地区考古研讨会在台湾召开[J].考古,2001(9):34-34.
-
7黄大受.山胞原是一家人[J].历史教学(下半月),1995(4):18-20.
-
8韩香花.郑州商城制陶作坊的年代[J].中原文物,2009(6):39-43. 被引量:3
-
9尹达.关于“硬陶文化”的问题[J].考古,1956(1):85-86. 被引量:2
-
10周勇进.明末兵备道职掌述论——以明末兵部请敕行稿为基本史料的考察[J].历史教学(下半月),2009(12):21-25.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