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业印母及其生活
被引量:2
Las-kyi-phyag-rgya-ma and their lives in the Tibetan Buddhism
出处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0-122,共3页
Tibetan Studies
参考文献3
-
1藏文文献手抄本.
-
2《珀东班钦传》,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1年藏文版,第259页.
-
3《洛绒史籍》,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4年藏文版,第41、42页.
同被引文献166
-
1张娟.浅谈藏传佛教僧尼——以访谈夏河僧尼为例[J].社科纵横,2007,22(4):135-136. 被引量:3
-
2妮玛娜姆.藏传佛教尼众寺院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35-40. 被引量:3
-
3何峰,余中水.中国藏族宗教信仰与人权[J].青海社会科学,1997(6):3-12. 被引量:1
-
4德吉卓玛.一座宁玛派的尼姑寺[J].世界宗教文化,1997(1):48-50. 被引量:2
-
5东噶仓.才让加.古雷寺与道帏社区的宗教性消费──藏族寺院经济现状研究之二[J].西藏研究,1997(4):85-89. 被引量:2
-
6李延恺.历史上的藏族教育概述[J].西藏研究,1986(3):26-32. 被引量:4
-
7白文固.明清以来青海喇嘛教寺院经济发展情况概述[J].青海社会科学,1985(2):106-114. 被引量:6
-
8霍康.索朗班巴,罗桑旦增.藏族学者根顿群培生平简述[J].西藏研究,1985(2):84-95. 被引量:3
-
9尕藏.略述西藏佛教与西藏社会——兼评《西藏佛教与人口》[J].西藏研究,1985(4):107-110. 被引量:3
-
10一之.塔尔寺的学院和学经制度简介[J].青海社会科学,1980(2):54-55. 被引量:1
-
1武志红.“呵呵”为何如此伤人[J].中国新闻周刊,2014(7):88-88.
-
2马泽梅.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述评[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137-140. 被引量:1
-
3石鑫怡.从《论语》和《箴言》中发现“智慧”[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7):22-25.
-
4释慧心.缅甸的出家女性[J].佛教文化(北京),2003,0(4):35-39.
-
5刘永安.影响中国生命哲学早期形成的主要因素[J].文学教育,2016(6):180-181.
-
6顾琪章.试论后现代主义美学观的嬗变[J].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工会理论研究),1995,0(1):38-38.
-
7仲宁宁,王晶.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大家,2011(24):79-80.
-
8许波.心理学与文化关系的深刻解析——评《心理学与文化精神论纲》[J].心理研究,2012,5(6):91-93. 被引量:2
-
9邓鑫.如何在后天形成安全型依恋?[J].健康之家,2016,0(12):30-31.
-
10曾建平,代峰.应用伦理学与伦理文化的变革——兼论环境伦理学的特性[J].道德与文明,2009(4):33-37.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