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安徽科技》
2004年第7期50-51,共2页
Anhui Science &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20
-
1孙启林.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4(4):34-36. 被引量:4
-
2李明华.从韩国职教的发展历程看我国职教模式的确立[J].职教论坛,1997,13(10):42-43. 被引量:2
-
3柴瑜.韩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评析[J].当代亚太,2005(3):9-16. 被引量:3
-
4张仁开,杜德斌.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态势及效应分析[J].亚太经济,2005(3):41-44. 被引量:15
-
5张广翠.中韩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06,15(4):117-120. 被引量:11
-
6张兴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下)[J].中国成人教育,2006(8):7-8. 被引量:6
-
7雷丽平,刘新春.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的探析与借鉴[J].东北亚论坛,2007,16(3):92-97. 被引量:8
-
8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世界科技发展动态[R].2005年
-
9李英武.实施创新教育 造就创新人才——21世纪东亚国家教育改革展望[J].东疆学刊,2007,24(1):63-68. 被引量:6
-
10汤继伦,芦刚.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J].东疆学刊,2007,24(1):109-112.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7
-
1史嵘,夏海力.日本、韩国R&D合作模式的经验与启示——兼论苏州外商投资R&D现状[J].江苏商论,2009(12):158-160. 被引量:1
-
2张仁开.我国利用外商R&D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与经济,2007,20(4):36-39. 被引量:5
-
3张仁开,孙长青.外资R&D机构本地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9):102-105. 被引量:2
-
4李梅花.韩国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举措及经验[J].人口学刊,2010,32(1):18-23. 被引量:8
-
5金哲华.中韩终身教育经营之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1):70-75. 被引量:2
-
6夏海力,廖瑛.苏州市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4):40-42. 被引量:6
-
7夏海力,王春花,侯铮.韩国与新加坡经验对苏南地区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4):87-88.
-
8陈凤.从韩国职业教育看国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3):149-150. 被引量:1
-
9冯胜.基于托达罗模型的韩国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5):143-147.
-
10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11):41-45. 被引量:33
-
1刘善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前沿,1996(11):63-65.
-
2江翎.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3):41-42. 被引量:1
-
3张爱民.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开创科技工作的新局[J].科技与效益,1999(11):6-6.
-
4本刊编辑部.回首2010 给力2011[J].中国高新区,2011(2):3-3.
-
5菅中战.科技兴国与观念更新[J].中国西部科技,2003,2(5):73-74.
-
6吴昌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蹒跚而来[J].安徽科技与企业,1998(9):4-5.
-
7张干,黄永红.对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探索,1998(5):25-27.
-
8赵兆,林军.浅议我国科技保险的发展[J].中国科技纵横,2010(24):310-310.
-
9王洪.韩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分析及启示[J].集团经济研究,2007(09Z):389-390. 被引量:1
-
10陈东灿.构建科技投入新机制[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B):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