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1年第6期58-62,共5页
Journal of Zhejiang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同被引文献21
-
1袁明华.论道德冲突[J].江苏社会科学,1992(2):118-122. 被引量:4
-
2孔德萍.道德选择的自主性[J].江汉论坛,1990(8):12-15. 被引量:2
-
3谢军.论责任冲突中的选择尺度及方法论原则[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5):548-552. 被引量:2
-
4王奎.生命权的概念及其入宪的必要性和价值[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9(3):14-19. 被引量:5
-
5[2]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
6[5](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何意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7[1][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8[1]弗兰克纳.伦理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7.
-
9弗兰克纳.伦理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
10[美]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M].雷克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
引证文献7
-
1周仁准,王桂兰.论个人行为的道德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24-26. 被引量:1
-
2徐良根.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 增强领导干部处理行政伦理冲突的能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3):1-3.
-
3任开蕾,武娟.辅导员工作中道德两难问题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2(21):84-87.
-
4张光华.论道德冲突的解决[J].理论月刊,2013(8):165-167. 被引量:3
-
5杨咪,杨小丽.生命权视野下患者隐私权保护中的道德冲突[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8):599-602. 被引量:3
-
6简文坤.论公共危机中的责任冲突的表现形式、特性及效应[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8(5):65-67. 被引量:2
-
7周仁准,王桂兰.论个人行为的道德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4,20(1):13-15.
二级引证文献9
-
1李金.冲突与整合: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责任的双维价值向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7):47-52. 被引量:8
-
2吴章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行为道德的元伦理学思考[J].考试周刊,2013(56):192-193.
-
3成秋娴,冯泽永.从“李芊事件”看医生在非执业地点救治患者时的道德冲突[J].医学争鸣,2016,37(5):64-66.
-
4宋洪国,张峰,孙庆梅.旅游城市道德软实力建设研究——以泰安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6(12):66-69.
-
5王进,陈琛,李友白,章悦,路颖,朱博冉,王旭东.医疗科技评估的意涵诠解与伦理建构[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34(4):288-290. 被引量:1
-
6吕添贵,梁慧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城市垃圾处理设施选址“邻避”冲突:形式、成因与应对研究[J].江西科学,2018,36(5):877-883. 被引量:6
-
7彭婷.公私对立与公私并济——宋儒对《孟子》中舜的行为的合理性论证[J].道德与文明,2020(3):61-67.
-
8赵楠,刘双岭.高龄女性人工受孕若干问题的伦理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8):971-974. 被引量:1
-
9任静,赵依凡,李筱永.心理咨询保密豁免规则的立法构建[J].医学与哲学,2024,45(2):61-66.
-
1陈莉.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的整合[J].社会心理科学,2002,17(3):44-45. 被引量:1
-
2孙春祥.集体主义中“集体”的理解[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1):42-44.
-
3郝孚逸.论实践标准的唯一性[J].湖北社会科学,1999(11):8-10. 被引量:1
-
4甘文华,王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与内在逻辑[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6):10-13. 被引量:2
-
5阎顺利.“实事求是”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1997,0(1):20-23.
-
6迈克尔.威斯利.不上不下[J].中国改革,2010(1):149-150.
-
7朴正雄.对道的理解[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263-264.
-
8李巍.《道德经》中的“大”[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3):132-138. 被引量:5
-
9阮莉雯.选麦穗的三兄弟[J].大众心理学,2007(1):11-12.
-
10曾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J].文学教育,2009(21):22-23.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