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将把青少年引向何方?
被引量:6
Where Will Popular Culture Lead Youth and Juveniles to
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22,共3页
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参考文献4
-
1[美]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
2[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
-
3张汝伦著.《坚持理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
4毛峰.活着进入21世纪──90年代文艺眺望[J].天津社会科学,1995(4):71-75. 被引量:7
共引文献6
-
1张婷婷.文学的文化批评[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1):8-12. 被引量:4
-
2邓彦,王萍涛,钟添生.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度研究[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7(2):76-79. 被引量:9
-
3邓彦,王萍涛,钟添生.非主流文化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问题分析[J].理论界,2005(10):26-28. 被引量:4
-
4王萍涛,邓彦.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规律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5,27(5):100-106. 被引量:3
-
5杨励轩.现代信息消费场域中我国主流媒体公信力潜在危机[J].传播与版权,2015(8):125-128.
-
6戴淑文,鲍宪伟.网络段子现象下的文化狂欢范式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7):97-97.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27
-
1付树勋,张国复,宋继新.构建高等体育专业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J].体育学刊,1996,3(3):75-78. 被引量:39
-
2魏英莉.体育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0,16(4):103-105. 被引量:2
-
3牟德刚.流行文化与高校德育模式变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5(4):28-31. 被引量:9
-
4刘世清.论流行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6(8):39-41. 被引量:6
-
5李乔生.论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其教育对策[J].小学德育,2006(20):6-8. 被引量:1
-
6徐锋.向往美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1(2):21-22. 被引量:4
-
7葛晓飞.当代大学生死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7,20(4):58-60. 被引量:13
-
8林宝玲.论死亡意识教育[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
9.《论语·先进》[M].,..
-
10梁红.大学素质教育要求大学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J].高等教育研究,2000,(3):29-30.
引证文献6
-
1夏燕波,曹伊玲.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89-90. 被引量:1
-
2张健忠.论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四川体育科学,2002,21(1):55-57. 被引量:12
-
3何静,李化树.大众文化对初中生道德判断的负面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0):75-77. 被引量:4
-
4丁璐,杜学元.当代青少年死亡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3):50-52. 被引量:1
-
5汪汉菊.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思想教育[J].青年探索,2001(4):23-24.
-
6黄海涛,梁艳玲.云南傣族南传佛教寺院教育现代转型探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2):109-116.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24
-
1曹海卿.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3):163-163.
-
2朱建国.对高师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4):61-63. 被引量:4
-
3黄成双.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61-963. 被引量:12
-
4蒲贵福.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122-124.
-
5贺明津,孙金波.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论[J].滨州学院学报,2009,25(4):83-85. 被引量:1
-
6田伟.职业学校运动队学生人文素质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探析[J].科技信息,2010(21):285-285.
-
7熊万军,苏小霞.死亡教育及其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2810-2812. 被引量:6
-
8王辉,郭本禹.中学生道德判断研究:回顾与前瞻[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10):54-57. 被引量:1
-
9孙国庆.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2(5):191-191. 被引量:1
-
10王东亮.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探析[J].科技信息,2012(5):250-251.
-
1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J].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8(2):2-9.
-
2齐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略论我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J].江淮论坛,1991(4):16-21.
-
3曹一萍.毛泽东政策和策略思想的几个特点[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38-40.
-
4姜广东.努力掌握民主与集中有机结合的艺术[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13(5):40-42.
-
5张星星,王文.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J].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2001,0(4):13-16.
-
6许国生.努力在“结合”过程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之路[J].前进,2000(3):11-12.
-
7卞吉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下前进——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J].菏泽学院学报,1994,21(1):1-3.
-
8张磊.时代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8(1):32-34.
-
9刘阁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精神的体现[J].财政监督,2004(8):64-64.
-
10雷云.论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88(1):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