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13,73,共9页
National Arts
参考文献11
1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4页.
2 Shweder.Richard A., "Anthropology's romantic rebellion against the enlightment or there's more to thinking than reason and evidence", in Shweder, Richard A, and Rober A,Le Vine eds., Culture Theory: 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pp. 27-6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3 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由》[A]..《当地人怎样想》[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03..
4 Geertz, Colliford, "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 on the nature of anthropological understanding", in Shweder, Richard A. and Robert A. Levine eds., Culture Theory: 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pp, 123-13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5 格尔茨.《文化的阐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第11,19页.
6 格尔茨.《文化的阐释》英文版[M].London.Fontana Press,1993.第89页.
7 格尔茨.《文化的阐释》[M].,.第14页.
8 Fabian, Johannes, Time and the Other: How Anthropology Makes Its Objec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9 .《勒俄特依》[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27-37页.
10 海德格尔 陈嘉映 王庆节 译.《存在与时问》[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46页.
共引文献137
1 鲍宗豪,李振.数字化时代的精神现象学[J] .社会科学,2004(7):79-88. 被引量:1
2 王列生.论文艺人类学的学科目标、知识边界及理论框架[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112-121. 被引量:3
3 王善平.社会存在与社会认识——浅论马克思的哲学范式革命[J] .学术研究,2004(8):23-27.
4 肖伟胜.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何处去?[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70-74. 被引量:1
5 张永清.西方学界论现象学方法及其对美学研究的意义[J] .学术月刊,2004,36(8):20-26. 被引量:3
6 季涛.论疑难案件的界定标准[J] .浙江社会科学,2004(5):54-62. 被引量:30
7 赵东明.“自然”之意义——一种海德格尔式的诠释[J] .哲学研究,2002(6):58-63. 被引量:6
8 方向红.手势的现象学:从胡塞尔、德里达到亨利[J] .南京社会科学,2004(10):9-15. 被引量:2
9 张传开,牛菲.人和自然:通过自身的存在——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根基[J] .南京社会科学,2004(10):34-38. 被引量:2
10 肖伟胜.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何处去?——评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J] .中国比较文学,2004(4):167-172.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89
1 王萍.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少数民族节日与生存——以彝族火把节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17-121. 被引量:15
2 色音.萨满炼火术揭秘[J] .科学与无神论,2002(6):61-62. 被引量:1
3 吴钊.揭开铜鼓神奇的奥秘——云南富宁板仑三寨彝族铜鼓的调查与研究[J] .中国音乐学,2010(3):46-56. 被引量:3
4 于涛.关于中西体育分殊与融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1997(5):8-11. 被引量:5
5 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 .人文地理,1997,12(3):20-23. 被引量:73
6 顾有识.壮族的文道教与武道教[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7(4):62-64. 被引量:11
7 胡小明.民族体育与“爱斯基摩人之路”[J] .体育与科学,1996,17(3):102-103. 被引量:9
8 卢理洪,周玉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民族语言新闻节目的开拓与创新——以景宁广播电视台《畲语新闻》为例[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6(3):57-60. 被引量:4
9 陈勤建.文化旅游:摒除伪民俗,开掘真民俗[J] .民俗研究,2002(2):5-9. 被引量:42
10 宗晓莲,戴光全.节事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达及其旅游影响——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的旅游人类学解读[J] .思想战线,2005,31(2):134-140. 被引量:30
引证文献17
1 熊燕,杨筑慧.从“中甸”更名为“香格里拉”看地方文化的重建[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5):63-68. 被引量:4
2 甘代军,李银兵.传统节日文化生态的现代变迁及特点[J] .长春大学学报,2014,24(9):1266-1270. 被引量:5
3 林莉君.磐安仰头“炼火”仪式音声的考察与研究[J] .中国音乐学,2009(4):71-79. 被引量:1
4 甘代军.彝族火把节的“文本”重构与文化表征[J] .云南社会科学,2009(4):10-14. 被引量:10
5 杨华荣.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可行性研究[J] .调研世界,2010(10):19-21. 被引量:1
6 张晓宇.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 .前沿,2011(9):118-120. 被引量:21
7 杨丽琼,马平.从节事旅游论非遗保护:以彝族火把节为视角[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3):56-59. 被引量:10
8 龙丽双.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J] .新闻爱好者,2012(1):17-18. 被引量:7
9 刘雯.巴马县瑶、壮铜鼓乐手语言行为的比较研究[J] .中国音乐学,2012(3):23-27. 被引量:1
10 花家涛,戴国斌.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仪式表征——以彝族式摔跤为个案[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4):50-54.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82
1 林海,陈曦.艺术乡建中的民族文化表达——基于双柏县彝族“三笙”文化的思考[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3(4):110-117. 被引量:2
2 王媛麟,孟凯宁,舒畇溦,孙宁,姜敏慧,曾钦宇.符号学视角下凉山州地域性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J] .工业设计研究,2022(1):164-175.
3 张艳艳.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1(4):90-91. 被引量:3
4 王侠,马远航,段德罡.基于本土营造的摩梭“女儿国”小镇规划实践[J] .建筑与文化,2014(5):59-63.
5 周绪海.当想象进入现实——东方学视阈中的《消失的地平线》[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0):12-13.
6 易小力.香格里拉来源探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4):174-180. 被引量:2
7 曾茜.“原生性”与“创生性”戏台文化的内涵解读[J] .大舞台,2010(3):16-16.
8 匡翼云.论凉山彝族的文化艺术旅游开发[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6):90-93. 被引量:2
9 滕腾.边关旅游与歌圩文化融合机制构建[J] .江苏商论,2011(10):107-109. 被引量:1
10 王克军.甘孜州藏寨旅游接待培训探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2(13):187-189. 被引量:1
1 季宁.浅谈结构与能动性历史中当地人观点的表达[J] .硅谷,2008,1(18):182-183. 被引量:1
2 于景阳,王晶.论东北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关系[J] .龙江党史,1995(2):24-27.
3 杨重野.宋美龄一九四六年长春之行[J] .纵横,1998,0(7):40-45.
4 李秀英.封面学者:潘蛟教授[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
5 符广兴.东南亚大陆国家苗学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刍议[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6(4):90-92.
6 李光庆.我国人类学影片拍摄观念的变化[J] .电影文学,2011(13):16-18. 被引量:2
7 薛衔天.1945年苏军在中国东北[J] .历史教学,2003(4):33-33.
8 汪丁丁.What is the mission of social science in China?——a synthetic point of view from science with humanity concerns[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2002,3(1):125-130.
9 南山.周恩来在中苏关系的艰难岁月[J] .江淮文史,1996,0(5):157-170.
10 南山.周恩来在中苏关系的艰难岁月[J] .党史文汇,1995(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