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加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严重不对称。中小学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然而,在两者基点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是谈不上为之服务的。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界经历了:学习苏联经验时期(1949-1956),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57-1965),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时期(1966-1976),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77-1985),实施义务教育和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时期(1986-1999)。在各个时期先后进行了7次程度不同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就是说,50年来教改几乎没有停顿过,因而成绩显著。然而,半百年来,中小学图书馆情况又怎么样呢?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初,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建馆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图书馆可有可无,就是有,也没有固定的房舍,没有固定的购书经费,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员,纯属游击阶段。第二阶段:从1991年《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颁布起的评估阶段。明确了“图书馆(室)是学校书刊情报资料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服务的机构”。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有了一定的藏书空间、有了一定的阅览座位、有了一定的图书资料、有了一定的工作人员,虽属手工操作,但总算是上了轨道并开始走上了规范阶段。第三阶段:1996年11月国家教委图工委委托《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编辑部和常州市教委在常州召开的“全国首届中小学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研讨会”开始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阶段。这是中小学图书馆最好的时段,馆舍固定了。座位增加了,藏书也多了,人员水平提高了,设备现代化了,管理上档次了,属于向标准化阶段迈进的阶段。然而,与教育教学改革相比较,仍然差了一大步,形成了强烈的不对称。在如何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上,有位专家在她的专著中,就直截了当地说:“图书馆人员根本胜任不了这样的工作”。回顾这半个世纪的中小学图书馆事业,成果是微不足道的,差距是明摆着的。这位专家一针见血的评语,绝非空谷来风,而是为图书馆敲响了警钟。
出处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4年第9期39-42,共4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