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哲学》
2003年第4期63-76,共14页
World Philosophy
同被引文献18
-
1胡辉华.柯林武德对历史哲学发展的贡献[J].江西社会科学,1991,11(6):51-54. 被引量:2
-
2杜维明.为儒学发展不懈陈辞[J].读书,1995,0(10):34-43. 被引量:9
-
3肖娅曼,黄玉顺.华夏民族“是非”价值观念是何以可能的?——汉语原初“是”的语义结构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8-54. 被引量:3
-
4郭齐勇.论杜维明学术思想——以新出《杜维明文集》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02(4):114-119. 被引量:6
-
5杨春时.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兼答张玉能先生[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6):1-4. 被引量:10
-
6余伟.试论柯林武德对“末世论”的批评[J].史学理论研究,2004(4):77-84. 被引量:2
-
7[英]李斯托威尔(Listowel) 著,蒋孔阳.近代美学史评述[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
8黄玉顺.大汉帝国的正义观念及其现代启示——《白虎通义》之“义”的诠释[J].齐鲁学刊,2008(6):9-15. 被引量:9
-
9黄玉顺.儒学与中国之命运——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J].学术界,2009(3):37-46. 被引量:21
-
10田晓文.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历史哲学[J].历史研究,1991(1):183-19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9
-
1刘兰兮.2007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122-128.
-
2孙艳侠.浅析“主体间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91-92. 被引量:1
-
3郭德茂.学术批评的时序品格和理论成色——评《汕头大学学报》“学术批评与争鸣”栏目的学术论争[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1):23-26. 被引量:5
-
4张玉能.学术必须在批评与争鸣之中发展——评《汕头大学学报》“学术批评与争鸣”专栏[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2):7-12. 被引量:5
-
5林朝霞.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J].学术月刊,2007,39(4):115-120. 被引量:5
-
6吴二持.构建学术批评平台,有利学术在争鸣中发展——《汕头大学学报》“学术批评与争鸣”专栏述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4(3):32-39. 被引量:5
-
7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主体间性”理论讨论述评[J].学术月刊,2010,42(1):103-109. 被引量:4
-
8郑惠生.从学术期刊看当前文艺学批评的严重缺失——以《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为样本的分析与探讨[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4):19-27. 被引量:10
-
9张玉能,张弓.关于“新时期文论的变革与反思”的反思——与杨春时教授商榷[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1):106-115. 被引量:1
-
1《西藏的文化与宗教哲学》[J].中国西藏,2005(3):96-96.
-
2傅敏,木易.次子傅敏回忆往事 傅雷的最后一封家书[J].环球人物,2008,0(9):50-53.
-
3胡琪,王晖.墓志整理札记[J].四川文物,1988(1):76-78.
-
4穆纪光.感悟敦煌艺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6):32-36. 被引量:4
-
5庞天佑,姜芃.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1(2):78-85. 被引量:2
-
6谢蔚明.旁证柯灵黄裳笔墨官司——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面世经过[J].世纪行,2000(11):43-45. 被引量:2
-
7戴可来.五四运动与民族文化的充实提高[J].史学月刊,1989(2):8-9.
-
8赵丙海.浅析商代青铜器纹饰的意义[J].魅力中国,2010(17):200-200.
-
9宋爱军.“海判南天”与康熙天文历法(上)[J].中国国家天文,2009(7):44-49.
-
10乔根锁副教授[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9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