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十八世纪义理之学的确立与建构——以戴震思想为例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戴震是我国18世纪学术巨擘和著名思想家。他在建构其义理之学思想体系时,始终坚持了两项基本原则,即“由训诂而推求义理”和“执义理而后能考核”。对戴震义理之学思想的解读,是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整个清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环节。
作者
王杰
机构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处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44,共6页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T.C
关键词
戴震
考据之学
义理之学
理论形态
分类号
B249.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4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19
1
清·章学诚.书朱陆篇后[A].戴震全书:卷七[Z].合肥:黄山书社,1995.288.
2
清·段玉裁.戴东原集序[A].戴震全集:第6册[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3459^[-1],3458^[-2].
3
清·戴震.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A].戴震全书:卷七[Z].合肥:黄山书社,1995.505.
4
清·戴震.与是仲明先生论学书[A].戴震全书:卷六[Z].合肥:黄山书社,1995.371-372^[-1],370^[-2],371^[-3].
5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权[A].戴震全书:卷六[Z].合肥:黄山书社,1995.217.
6
清·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A].戴震文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0.248^[-1],246^[-2].
7
清·戴震.与方希原书[A].戴震全书:卷六[Z].合肥:黄山书社,1995.374-375^[-1],375^[-2].
8
清·戴震.答郑丈用牧书[A].戴震全书:卷六[Z].合肥:黄山书社,1995.374.
9
清·戴震.古经解钩沈序[A].戴震全书:卷六[Z].合肥:黄山书社,1995.378.
10
清·钱大昕.戴先生震传[A].戴震全书:卷七[Z].合肥:黄山书社,1995.13.
共引文献
2
1
李兆华.
晚清算学课艺考察[J]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25(4):322-342.
被引量:11
2
胡贤林.
汉学视野中的桐城义法——以钱大昕批评方苞为例[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1):109-11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43
1
杨应芹.
戴震首刊著作的价值及其意义[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2(3):307-309.
被引量:1
2
徐国利.
钱穆的历史本体“心性论”初探——钱穆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疏论[J]
.史学理论研究,2000(4):41-51.
被引量:19
3
章学诚.《易教上》[A]..《文史通义》内篇一[C].,.第1页.
4
章学诚.《原道下》[A]..《文史通义》内篇二[C].,.第39页.
5
.《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学问与德性》[A]..《中国学术通义》[C].,.第300页.
7
朱熹 吕祖谦编订.《近思录》卷2[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8
.《中国史学发微》序一[M].,.第4页.
9
.《朱子与校勘学》[A]..《学钥》[C].,.第80页.
10
.《综论东汉到隋的史学演进》[A]..《中国史学名著》一[C].,.第139页.
引证文献
2
1
徐国利.
钱穆的学术史方法与史识——义理、考据与辞章之辨[J]
.史学史研究,2005(4):61-70.
被引量:9
2
杨世铁.
考据与义理相结合——戴震治学方法浅谈[J]
.古籍研究,2005(2):281-287.
二级引证文献
9
1
欧明俊.
古代散文研究脱离传统“学术”体系之反思[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81-90.
被引量:2
2
北京平谷区电子政务办公平台[J]
.办公自动化,2005,14(3):8-9.
3
蓝鸥.
2005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2):122-129.
4
莫先武.
中西对话中的朱自清文艺理论体系——读李先国《化俗从雅文学观的建立——朱自清与西方文艺思想关系研究》[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134-137.
被引量:1
5
吴洪富.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演进——一项知识社会学的考察[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9(3):21-25.
被引量:2
6
李宝红.
半个亭林,“半之中又失其半焉”——胡适、钱穆对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阐发[J]
.社会科学,2011(8):157-163.
被引量:1
7
谭广鑫,周志俊,许爱梅,杨世如,陆学杰,赵国炳,杜高山.
巫风武影:南部侗族“抬官人”挖掘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J]
.体育科学,2014,34(3):62-71.
被引量:38
8
王航.
论王锺翰史学研究中的共同体思想[J]
.民族学论丛,2024(2):28-34.
9
任剑涛.
经与经典:儒家复兴的经学、哲学与史学之途[J]
.诗书画,2015,0(3):128-148.
被引量:1
1
毛佳佳.
明末清初儒学的转型[J]
.教育评论,2014(8):150-153.
2
林卡.
从周、张二子看理学对道家的汲取[J]
.孔子研究,1988(3):101-105.
3
周天直.
“以理杀人”——戴震与程朱理学理欲观之比较[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3):265-266.
4
土生川智昭.
试论戴震思想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现实与虚构[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15(2):6-12.
5
麻天祥.
近代经学的形式和内容[J]
.孔子研究,1994(4):108-117.
6
黄玉顺.
重返中华文明“轴心时代”──高正先生《诸子百家研究》读后[J]
.哲学研究,1999(3):79-80.
7
李峰,闫喜琴.
王夫之的考据学[J]
.船山学刊,2003(3):22-26.
被引量:2
8
刘莹.
扬州学派的基本特征[J]
.华夏文化,2006(1):29-31.
9
天祥.
儒家文化的变异和转向——近代经学述要[J]
.孔子研究,1992(4):67-76.
10
《易经》[J]
.科技文萃,2005(2):68-68.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