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汉字文化》
2000年第3期20-23,31,共5页
Sinogram Culture
共引文献17
-
1甘涛,姜玲.当代汉语的日源新词在日语专业教学中的处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153-154.
-
2甘涛,姜玲.谈当代汉语的日源新词“达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110-112. 被引量:9
-
3曹莉亚.百年汉语外来词研究热点述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3):116-124. 被引量:6
-
4丁杨,王保田.现代汉语中日源外来词的意义变异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141-144. 被引量:11
-
5丁杨,王保田.关于现代汉语日源外来词中的日源化妆品牌名称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103-107. 被引量:2
-
6张宇.汉语“回流外来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9):61-64. 被引量:1
-
7郑丽.谈外来词发展特点及趋势——基于《新词语大词典》的词语测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3):48-50.
-
8甘涛.当代汉语的日源新词“~系”试解[J].林区教学,2008,0(8):55-58. 被引量:2
-
9吴春相,尹露.当代青少年使用的日源流行语调查分析[J].当代修辞学,2011(6):50-58. 被引量:18
-
10章勍.日汉翻译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兼谈译者主体性的影响[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3(6):151-153.
同被引文献35
-
1张韶岩.关于当前汉语中的日语借词[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0-64. 被引量:10
-
2史有为.外来词:两种语言文化的融合[J].汉语学习,1991(6):23-28. 被引量:29
-
3周玉琨,曲娟.日源汉字词的语义特点[J].汉字文化,2004(3):26-29. 被引量:7
-
4顾江萍.试析当代日语借词对汉语的渗透[J].汉字文化,2000(1):51-54. 被引量:19
-
5郭伏良.从人民网日本版看当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J].汉语学习,2002(5):36-39. 被引量:31
-
6何华珍.“退婴”探源[J].语言研究,2006,26(1):94-96. 被引量:2
-
7高明凯,刘正琰.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
8倪立民.鲁迅著作中的外来词研究.杭州大学学报,1997,27(1).
-
9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
10高明凯,刘正琰.汉语外来词词典[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5.
-
1周玉琨.论由汉字带来的汉语日源外来词──日语借形词[J].汉字文化,1998(4):18-22. 被引量:12
-
2陶枫.当代汉语中日语借形词分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4):28-32. 被引量:1
-
3馮春田.疑问词“多”、“多咱晚”及相关时间词的几个构词问题[J].汉语史学报,2010(1):69-76. 被引量:1
-
4郭敬燕.网媒流行语“逆袭”考辨[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6):47-49. 被引量:2
-
5华若云.汉语中的借形词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3(1):146-147.
-
6黎良军.谈谈侨归词[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3):36-42.
-
7王洁.试论与“动+动”式新动词相关的一些构词问题[J].晋中学院学报,2013,30(1):97-104.
-
8周玉琨.三语素合成词构词例析[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1(1):50-51.
-
9刘云汉.正确对待汉语中的字母词[J].汉字文化,2001(1):50-53. 被引量:28
-
10姚少玲.后缀-кa的构词类型及其语义特点[J].俄语学习,2009(6):5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