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区域文化差异性及其对旅游的影响——以华东和西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
1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以区域文化作为切入点 ,通过对华东地区的吴越文化和西南地区的滇黔文化进行比较 ,探求区域文化差异性及其对旅游的影响 ,进而提出开发不同区域特色旅游的建议 ,以促进实现区域旅游互动 ,推动西部旅游大开发。
作者
张文建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研究所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91-95,共5页
Academic Monthly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 497710 37
关键词
区域文化
吴越文化
滇黔文化
旅游经济
旅游资源
分类号
F592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3
引证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248
同被引文献
53
1
郑耀星.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订《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4-37.
被引量:65
2
任宁云.
文化市场营销策略初探[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15(S1):111-114.
被引量:1
3
陈忠祥,李宗录.
试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
.人文地理,1995,10(4):31-35.
被引量:16
4
金颖若.
旅游开发中民族艺术的作用与自身发展[J]
.民族艺术研究,2002,15(4):76-79.
被引量:6
5
黄福东.
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现实的有关理论浅述[J]
.广西民族研究,2005(1):48-57.
被引量:12
6
诸葛艺婷,崔凤军.
我国旅游演出产品精品化策略探讨[J]
.社会科学家,2005,20(5):121-123.
被引量:36
7
莫林虎.
从《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一个现代大众文化文本分析[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3):84-88.
被引量:13
8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2005,19(6):44-51.
被引量:67
9
徐世丕.
异军突起:勃兴的旅游演艺市场[J]
.中外文化交流,2006(3):16-19.
被引量:15
10
陆军.
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桂林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为例[J]
.旅游学刊,2006,21(3):37-43.
被引量:75
引证文献
16
1
陈天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J]
.经济经纬,2006,23(2):124-127.
被引量:59
2
阚如良,曹诗图,胡春梅.
论景区的旅游文化开发——以宜昌三峡车溪民俗旅游区为例[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2):58-60.
被引量:11
3
谭宏.
利用特殊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利用谈起[J]
.中国市场,2007(52):109-111.
被引量:14
4
谭宏.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思考——基于“拉斯韦尔5W模型”的分析[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3):14-15.
被引量:31
5
付倍.
蒙古族民俗与通辽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5):219-220.
6
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
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旅游论坛,2010,3(3):284-287.
被引量:43
7
谭宏.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选择与控制[J]
.生态经济,2011,27(2):132-137.
被引量:26
8
谭宏.
民族旅游与旅游商品——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传统产品开发和利用[J]
.贵州民族研究,2013,33(1):112-117.
被引量:8
9
孙迎春.
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开发理念探索[J]
.许昌学院学报,2013,32(2):111-113.
被引量:1
10
谭志满,陈潇翔.
旅游发展背景下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研究——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例[J]
.理论月刊,2016(12):81-86.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248
1
曲俊静.
休闲经济时代下融合文化产业促淮安特色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
.中外企业家,2019(36):232-232.
被引量:3
2
张晓东.
生态旅游与陈家沟太极文化的融合发展[J]
.体育风尚,2022(11):83-85.
3
叶丹,戴旸.
以网络直播为途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J]
.黄山学院学报,2020(2):80-83.
被引量:3
4
高健,顾晓菲.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外宣研究[J]
.人文之友,2019,0(16):57-60.
5
刘思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宗重大的文化旅游资源[J]
.财经问题研究,2019(6):139-145.
被引量:6
6
雷蓉,胡北明.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12-16.
被引量:31
7
李雁.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山东郎庄面塑为例[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0):167-168.
8
温芳,范黎丽.
南京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
.经济视野,2013(4).
9
张立建,周礼坤.
大学城的另类定位——广州旅游的“太阳”[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3):62-64.
被引量:1
10
赵秋红.
腾冲旅游开发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初探[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4):66-71.
被引量:2
1
冯晓梅,赵丹丹,曹青,刘庆友.
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吴越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2011(1):32-33.
被引量:6
2
王晓.
西塘与西湖[J]
.当代人,2012(7):59-61.
3
曹青,赵丹丹,冯晓梅,刘庆友.
吴越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构想[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30-932.
被引量:1
4
顾江卉,吴小根.
金华地域文化特色及其旅游开发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2):191-194.
被引量:7
5
陈伟民.
临安旅游要与西湖黄山接轨[J]
.今日浙江,2006(5):44-45.
6
马莉.
临安吴越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92-192.
被引量:1
7
傅琦.
学子同叙两岸情——“探寻吴越文化,感受古都魅力”两岸大学生交流活动小记[J]
.文化交流,2009(11):38-40.
8
李慕寒.
试论徐州旅游文化特征[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4(3):23-26.
9
陈卫宏.
临安:倾力打造吴越文化名城[J]
.浙江经济,2003(14):62-64.
10
一沐.
慢走西塘[J]
.中国石油企业,2013(9):124-125.
学术月刊
2001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