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辻哲郎对“作为人际之学的伦理学”的前提论证
被引量:6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38-41,共4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同被引文献39
-
1区建英.福泽谕吉政治思想剖析[J].世界历史,1986(7):33-42. 被引量:6
-
2【日】临时教育审议会 瞿葆奎 钟启泉.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A】.瞿葆奎、钟启泉.日本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50-453.
-
3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245-246.
-
4【日】土屋守.荒废的孩子们的心—对教养、教育的提议【M】.大修馆书店,2001.96.
-
5费孝通.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J].新华文摘,2003,(1).
-
6和辻哲郎.《伦理学》上下卷[M].岩波书店,1974年版..
-
7和辻哲郎.《日本精神史研究》改订版[M].岩波书店,1974年版..
-
8和辻哲郎.《作为人际之学的伦理学》[M].岩波书店,1971年版..
-
9和辻哲郎.《风土:人间学的考察》[M].岩波书店,1979年版..
-
10小牧治.《和辻哲郎》[M].清水书院,1986年版..
引证文献6
-
1曹能秀,王凌.论日本文化对教育荒废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58-62. 被引量:6
-
2朱坤容.论和辻哲郎人学伦理学的中国哲学基础[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3):74-79. 被引量:1
-
3林美茂.对和辻伦理学“人間の学”概念的辨析[J].哲学研究,2014(3):115-121. 被引量:2
-
4林美茂.从“物·事论”看和辻伦理学的“间柄”结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5):48-56. 被引量:1
-
5向卿.关于若干日语重要文献的误译问题[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3):121-127. 被引量:1
-
6李茂森.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和伦理学[J].道德与文明,2004(1):57-5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师艳荣.日本“校园欺负”频发分析[J].青年研究,2007(2):44-48. 被引量:5
-
2沈燕清.论网络中去个性化的负面影响及防范[J].新西部(理论版),2007(10X):85-86. 被引量:2
-
3朱剑洪.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再认识[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67-169.
-
4林美茂.对和辻伦理学“人間の学”概念的辨析[J].哲学研究,2014(3):115-121. 被引量:2
-
5潘钧.2015年度国内日语语言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2):1-12. 被引量:9
-
6林美茂.从“物·事论”看和辻伦理学的“间柄”结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30(5):48-56. 被引量:1
-
7马海燕.关于日本“校园暴力”的问题[J].才智,2013,0(34):205-206. 被引量:2
-
8林文静.日本教育荒废现象背后的社会变迁性因素分析[J].网络财富,2009(12):30-32. 被引量:1
-
9王青.近年来中国的日本哲学及思想史研究概述[J].中国哲学年鉴,2017(1):195-211.
-
10靳成,周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治与教育委员会的制度变革[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3):44-49.
-
1大峰,显,黄燕青.西田几多郎的宗教思想——从生命论的视角出发[J].世界哲学,2002(5):24-32. 被引量:2
-
2清水正之,任萍.21世纪的日本哲学:战后和辻哲郎的思想变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3):68-73. 被引量:2
-
3李茂森.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和伦理学[J].道德与文明,2004(1):57-59. 被引量:2
-
4张吉勇.中国人人际交往中“忠恕”之道的心理学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7):55-57. 被引量:3
-
5朱坤容.论和辻哲郎人学伦理学的中国哲学基础[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3):74-79. 被引量:1
-
6林美茂.对和辻伦理学“人間の学”概念的辨析[J].哲学研究,2014(3):115-121. 被引量:2
-
7张闳.萨斯要求我们改变[J].南风窗,2003(06S):76-76.
-
8陈田林,陈勇飞,钟双喜.从护患关系的不协调因素分析其实质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7,22(2):59-61. 被引量:51
-
9小田部胤久,梁青,梁艳萍.和辻哲郎前期美学理论中的文化阐释学——以《古寺巡礼》为中心[J].长江学术,2010(3):81-91. 被引量:4
-
10吴广宇.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2):68-70. 被引量: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