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哥”觉新:转折时代一个身心分裂的悲剧人格
被引量:
5
Juexin:a Tragic Personality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ffected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巴金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觉新是时代内容最丰富、历史意义最深刻的一个。“家”的象征意义使觉新性格的意义得以突显。应该理解觉新不为弟妹们所理解的痛苦,理解他以强烈的家族责任感所面对的道德难题,和他对人与制度关系的思考中深沉的历史叩问。身心分裂正是觉新悲剧的根源和意义所在,其中凝聚着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复杂内涵。
作者
曾永成
机构地区
成都大学中文系
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2-26,共5页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转折时代
身心分裂
道德难题
人格
制度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3
1
梁星全.
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巴金笔下高觉新的性格分析[J]
.消费导刊,2008,0(11):203-203.
被引量:1
2
陈少华.
转型期父子关系链中的文化心理——论高觉新的自我牺牲[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5-81.
被引量:4
3
王云江.
论高觉新悲剧性格的形成原因[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63-65.
被引量:2
4
梁迎春.
迷失“本己”的哭泣灵魂——觉新悲剧之因重析[J]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4):73-75.
被引量:2
5
顾云清.
浅论高觉新的双重性格[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6-47.
被引量:2
6
[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7
苏和丽,董小玉.
孝悌伦理:异化的人格——高觉新形象新论[J]
.职业圈,2007(04S):227-228.
被引量:1
8
宋曰家著.巴金小说人物论[M].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2
9
谭洛非,谭兴国著.巴金美学思想论稿[M].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
10
唐金海等 主编.巴金年谱[M].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
引证文献
5
1
李锋.
《家》中觉新形象的双重隐喻[J]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2):199-201.
被引量:3
2
王亚丽.
“夹板”中的悲剧人物——高觉新[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11(7):110-111.
3
李锋.
《家》中觉新形象的双重隐喻[J]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8,0(15):78-80.
被引量:1
4
雷欢.
自我存在的矛盾——高觉新、祁瑞宣人物比较分析[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3):74-79.
被引量:1
5
王大铭.
家:中国封建社会背景下传统家庭关系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2017,0(8):115-116.
二级引证文献
5
1
李长宏.
性格决定命运——浅析巴金《家》中觉新的形象[J]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5,0(1):203-203.
2
雷欢.
自我存在的矛盾——高觉新、祁瑞宣人物比较分析[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3):74-79.
被引量:1
3
刘洋.
浅析高觉新人生悲剧的必然性[J]
.神州,2011,0(B5):88-90.
4
宋琳.
《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以高老太爷、觉慧、觉新为例[J]
.青年文学家,2016,0(9X):46-47.
5
马李萍萍.
论《四世同堂》对家族文化的反思[J]
.青年文学家,2018,0(10Z):47-47.
1
黄敏.
艾米莉·勃朗特的创作主题[J]
.电影文学,2009(23):117-119.
2
李从军.
转折时代的文学理论[J]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1):116-124.
3
翟永丽.
乔治·艾略特主要小说中女主人公研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20):44-45.
4
陶淑琴.
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论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意义[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87-89.
被引量:1
5
谢文琦.
转折时代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以《人生》为例[J]
.参花(下),2016,0(8):94-94.
6
陈瑞琳.
评说哈金[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3(2):37-41.
被引量:3
7
吴淑玲,齐晓茹.
屈原悲剧人格的审美价值[J]
.黄山学院学报,1999,1(3):60-62.
被引量:2
8
焦沈军,吴麟.
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复仇者?:-兼对国内通行观点的质疑[J]
.芜湖师专学报,2001(3):48-50.
9
吴冰.
转折时代的生命体验:黄碧云小说的内蕴[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1):107-108.
被引量:1
10
张蕾梅.
略论建安文学自觉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J]
.文学教育,2010(9):110-111.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