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2
-
1.《文化研究》第3辑[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
2[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20页、323页.
共引文献12
-
1邹强.快感与文艺学——也谈文学理论的边界[J].当代文坛,2005(3):10-13. 被引量:1
-
2王晓华.身体美学:回归身体主体的美学——以西方美学史为例[J].江海学刊,2005(3):5-13. 被引量:40
-
3王光东,杨位俭.民间审美的多样化表达——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与民间文化关系的一种思考[J].当代作家评论,2006(4):4-25. 被引量:12
-
4蔡宝玺.审美经验与生活经验移置——论大众文化艺术形构特征[J].当代文坛,2007(6):60-62.
-
5姬志闯.美学的“认识论转向”:“构造世界”视阈内的艺术诊断——纳尔逊·古德曼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蕴[J].哲学动态,2010(3):84-89. 被引量:4
-
6陈雪虎.生活美学:当代意义与本土张力[J].文艺争鸣,2010(7):31-36. 被引量:8
-
7李雷.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身体美学[J].文艺争鸣,2010(9):23-26. 被引量:5
-
8王静.通俗艺术引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价值刍议[J].艺术评论,2011(5):102-106.
-
9王亚芹.“具身化”转向与美学的改造——以梅洛-庞蒂、约翰·杜威和理查德·舒斯特曼为主的思考[J].文艺争鸣,2013(7):38-42. 被引量:6
-
10陈欣欣.从摄影普及浪潮看通俗艺术[J].新闻传播,2014(6):116-117.
同被引文献33
-
1濮侃.汉语修辞格的发展和我们的新认识[J].修辞学习,2001(4):1-3. 被引量:6
-
2祝克懿.论对偶在汉语写作中的认知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3):131-140. 被引量:8
-
3[法]马赛尔·马尔丹 著,何振淦.电影语言[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
4邵敬敏.探索新的理论与方法 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J].修辞学习,2008(2):17-22. 被引量:24
-
5谭善明.转义修辞:一种现代性修辞观念的兴起及它的理论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9(5):69-73. 被引量:1
-
6谭学纯.中国文学修辞研究:学术观察、思考与开发[J].文艺研究,2009(12):39-48. 被引量:23
-
7王珏.从构式理论、三层语法看辞格构式的生成[J].当代修辞学,2010(1):56-66. 被引量:9
-
8徐默凡.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0(1):67-74. 被引量:11
-
9张瑜.广义修辞学与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6):71-75. 被引量:7
-
10荆兴梅,冯敬玉.《爵士乐》的后现代性及其语用学阐释——文学语用学的一个范例[J].外语学刊,2010(6):132-134.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4
-
1高群,谭学纯.广义修辞学研究——谭学纯教授访谈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3,34(3):20-34. 被引量:1
-
2梁佩雅.《请回答1988》中场面调度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8):158-159. 被引量:1
-
3崔慈行,孙毅.比拟辞格识解的心理现实性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22,43(6):30-41. 被引量:1
-
4崔慈行.汉语夸张句非字面义认知加工研究[J].外语研究,2024,41(2):51-57.
-
1胡伟.农机展会,怎一个“闹”字了得[J].农机市场,2010(6):11-11.
-
2郭建秀,刘洪娥,汪勤俭,冷怀明,张大春.科技期刊编辑在论文评审中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202-203. 被引量:1
-
3赵华.夏骏的“新闻调查”时代[J].中国改革,2008(7):60-64.
-
4吴道弘.书评续话(四)[J].中国出版,1989(7):93-96.
-
5张年忠.结合点上找定位 重策划中求贴近——新办《小商品世界报》的两点探索[J].新闻实践,2004(10):39-40.
-
6郑达威.隐喻、转义、杜撰——网络“伪事件”的注意力经济[J].新闻界,2011(2):38-40.
-
7张晶.选题策划从信息开始——谈谈策划编辑的三个基本功[J].出版发行研究,2006(6):45-46. 被引量:3
-
8王晏文.新时期办好地市报评论的思考[J].中国地市报人,2011(9):99-100.
-
9阿昆.尘封馆藏因何屡被“发现”(之三)[J].北京档案,2006(9):36-36.
-
10区区.谣言是啥玩意[J].当代工人(C版),2013(3):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