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身份的变迁:“中心”与“边缘”、“对立”与“互动”——从美国犹太文学人物文化身份特征说起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犹太小说《洪堡的礼物》和《伙计》的对比分析 ,探讨了美国犹太文学人物文化身份的特征 ,阐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异质文化冲突碰撞导致文化身份的裂变 ,表明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 ,消除“中心”与“边缘”之间的绝对对立关系 ,鼓励多元共生共存共发展 ,不失为弥补全球化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的可行策略。
作者
胡碧媛
机构地区
南京邮电学院外语系
出处
《外语研究》
2004年第5期77-79,共3页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关键词
美国
犹太文学
人物形象
艺术风格
审美意识
分类号
I712.0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5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7
参考文献
3
1
Bellow, Saul. Humboldts Gift[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3.
2
伯纳德·马拉默德.伙计[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
张杰.更新思维模式,探索新的方法[A].张后尘.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同被引文献
95
1
张强.
舍伍德·安德森研究综论[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1):147-151.
被引量:63
2
乔国强.
后异化:菲利普·罗斯创作的新视域[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5):56-61.
被引量:14
3
洪流.
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6):80-81.
被引量:18
4
左金梅.
浅论《洪堡的礼物》的现代主义倾向[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63-67.
被引量:4
5
罗小云.
从自然主义到新历史主义——美国战争小说流变[J]
.译林,2004(2):204-208.
被引量:7
6
陈靓.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当代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浅谈[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2):45-52.
被引量:6
7
张军.
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构建[J]
.河北学刊,2014,34(6):75-79.
被引量:8
8
刘玉.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波拉·甘·艾伦与后现代主义[J]
.外国文学,2004(4):3-5.
被引量:6
9
刘登翰.
世界华文文学的存在形态与运动方式——关于“一体化”和“多中心”的辩识[J]
.东南学术,2004(3):130-135.
被引量:4
10
王祖友.
犹太人的后现代代言人:辛西娅·欧芝克[J]
.外国文学,2004(5):4-5.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10
1
宗蔚.
近五年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综述[J]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5):71-73.
2
马晓艳,王红丽.
小说《洪堡的礼物》折射出的人类精神探索的文化主题[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6):25-26.
被引量:1
3
孙延宁.
菲利普罗斯的研究现状简述[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9):43-44.
被引量:4
4
曹曦颖.
试论《洪堡的礼物》中主人公的精神特质[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4):69-73.
5
刘军.
犹太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挣扎中孤独的犹太人[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1(9):80-82.
被引量:1
6
石莹.
从《赫索格》看知识分子的困境[J]
.北方文学(下),2013(11):37-39.
7
井媛,王敏.
“无墙的隔离”:《掘墓人的女儿》中的犹太身份困境与认同[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9):47-49.
8
周彦,高扬.
空间、资本与知识分子:《洪堡的礼物》中的三重空间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5):83-87.
9
陈一军.
中国文学的中心与边缘[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6):7-14.
被引量:1
10
刘瑾.
国内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身份问题研究刍议[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9,0(3S):204-206.
二级引证文献
7
1
方婷,方明.
传统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色彩——读菲利普·罗斯的《凡人》[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2):105-106.
2
任虎军.
美国犹太小说研究与译介在中国[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2):235-249.
被引量:2
3
姜杨,张秀梅.
《洪堡的礼物》国内研究现状分析[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4):36-38.
4
王娜,吴一叶.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扬州茶文化考察[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4):40-45.
被引量:3
5
冯芃芃,郑岩芳.
变形与越界——菲利普·罗斯小说《乳房》的性别化主体身份研究[J]
.北方文学(下),2018,0(12):60-62.
6
王啟泽.
试析中西文论文学主客体的动态契合——以庄子与罗兰·巴特的文学观为例[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5):77-81.
7
高秀,赵铮.
被关进精神“隔都”的犹太他者——以《心是孤独的猎手》为例[J]
.世界文学研究,2020,8(1):13-18.
1
赵光慧.
叙事作品人物文化身份的多重性探析——从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与文化身份的关系谈起[J]
.外国文学研究,2005,27(3):122-125.
被引量:13
2
李国超.
浅析20世纪英国文学的“国际化”之路[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5):183-184.
3
马蕊.
论监禁主题在美国犹太小说中的普遍呈现[J]
.青年文学家,2013,0(27):45-45.
被引量:1
4
坚妮.
也是冷雨潇潇时[J]
.财新周刊,2016(15):84-85.
5
熊培云.
寻找替罪羊[J]
.中国图书评论,2011,34(10):72-77.
被引量:1
6
果伍拉且.
这是真的(外一首)[J]
.诗刊,1999,0(10):60-61.
7
雁山片石,张琪.
雁荡山&大小龙湫:千般温婉 百转愁肠[J]
.风景名胜,2009(7):52-55.
8
阿翔.
国际诗坛[J]
.诗歌月刊,2011(8):31-31.
9
牟常青,张玲.
美国犹太小说的主题分析[J]
.青年文学家,2015,0(2X):109-109.
10
刘晓红.
从《艳阳天》人物塑造看浩然的真实观[J]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2):43-47.
外语研究
2004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