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目前我国农村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作者
安洪
机构地区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出处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4年第5期38-39,共2页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Taiyuan's Committee of the C.P.C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政策
分类号
F304.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7
1
陶为民.
转型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及对策[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6):10-14.
被引量:1
2
刘旗,张冬平.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性别特征及差异分析——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5,26(5):26-30.
被引量:26
3
[4]于国申.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4]刘建进,崔传义.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转移[EB/OL].[2004-12-28].http://www China.com.cn/Chinese/zhuanti/0304jybg/741115.htm.
5
付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
刘晓明,刘晓昀.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引证文献
3
1
张林山.
城镇化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17-20.
被引量:4
2
姬便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与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7(4):130-131.
被引量:9
3
姬便便.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与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86-4688.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16
1
潘明明,李光明.
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外出务工实证分析——以乌昌地区为例[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9-82.
被引量:2
2
宋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9(4):302-302.
被引量:2
3
罗芳.
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影响[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95-97.
被引量:33
4
王春枝.
内蒙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3):99-102.
被引量:3
5
程选,康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合理流动问题初探[J]
.当代经济研究,2009(11):50-54.
被引量:2
6
田富强,王银娥.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策和建议[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3):47-51.
被引量:1
7
冯继红.
农民工返乡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启示——基于河南省的调查数据[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7-12.
被引量:2
8
郭荣玉.
浅析南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93-94.
9
朱芸,金镝.
农村人口梯度转移的动因与对策——以重庆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93-20195.
被引量:1
10
潘明明,李光明.
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动因及障碍因素分析——以乌昌地区为例[J]
.新疆农垦经济,2012(12):62-66.
被引量:1
1
王昀.
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J]
.上海农村经济,2003(9):39-41.
2
张鹤耀.
关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选择的研究报告[J]
.科技信息,2006(02X):115-115.
3
程光辉.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9):66-69.
被引量:2
4
黄福喜.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之策[J]
.党政干部论坛,2003(9):25-25.
5
王书勤,付长虹.
沛县:多管齐下转移农村劳动力[J]
.中国劳动,2006(4):63-63.
6
朱利君.
影响农村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与处理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2015(19).
7
杨铭海,赵伟.
浅谈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J]
.小城镇建设,2003,21(8):27-28.
8
姚永丽,鲁碧华.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及对策探析[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2):17-18.
被引量:3
9
沈立人.
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J]
.江苏经济,2003(2):1-1.
10
沈立人.
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J]
.市场周刊,2003,16(7):4-6.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4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