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理工融合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教育部成果鉴定
被引量:1
出处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9-49,58,共2页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同被引文献5
-
1许福永.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1999,2.
-
2张兆杨,王朔中,陈恒.改革课程体系培养跨世纪电子信息人才[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8,20(2):6-8. 被引量:3
-
3吕振肃.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信息与电子科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简介[J].高等理科教育,2002(1):34-38. 被引量:5
-
4王华.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想[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2):29-32. 被引量:6
-
5周萍 ,刘锦高 .构建新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81-85. 被引量:21
二级引证文献7
-
1潘开林.先进电子制造生产实践基地建设初探[J].电子工艺技术,2007,28(6):361-363. 被引量:2
-
2黄春跃.微电子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160-162. 被引量:8
-
3黄春跃,吴兆华.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2):205-207. 被引量:1
-
4王莉,梁齐,张广斌.微电子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92-93. 被引量:6
-
5王能河,邹卫东,梅贤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J].咸宁学院学报,2009,29(2):104-106. 被引量:13
-
6龚雨兵.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235-236. 被引量:3
-
7刘剑霜,宋云云,郭鹏飞,陈卫峰.工程化培养模式下微电子专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236-237.
-
1肖井华,张雨田.“理工融合”的物理实验课程改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9-62. 被引量:5
-
2王巍,于洋.关于“电路双语教学”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16-117. 被引量:2
-
3雷淑英,李继生.“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6,19(1):77-79. 被引量:4
-
4李大威,杨风暴,王肖霞,蔺素珍.理工融合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4(2):18-20. 被引量:6
-
5朱启红,夏红霞,李强,丁武泉,曹优明,谢志刚,谢云成.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4-25. 被引量:3
-
6杨屹,陈咏梅,白守礼,许家喜,李蕾,李保山.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3(7):15-17. 被引量:18
-
7任晓敏,王建坤.关于理工融合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0(7):29-31. 被引量:11
-
8梁国业,孙立民,王守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理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9):125-126. 被引量:1
-
9王葵如,刘春惠,刘杰.亦理亦工专业试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65-67. 被引量:8
-
10任晓敏,王建坤.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0(1):20-22. 被引量: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