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0-320,共1页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Control
同被引文献73
-
1梁留科,曹新向,孙淑英.土地生态分类系统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142-146. 被引量:23
-
2董雅文,周雯,周岚,周慧.城市化地区生态防护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1999,14(2):6-8. 被引量:77
-
3李云生,王东,张震宇.绍兴生态市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4):25-28. 被引量:3
-
4欧阳志云,赵同谦,赵景柱,肖寒,王效科.海南岛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395-1402. 被引量:199
-
5梁咏华.浅析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由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三个例子想到的[J].小城镇建设,2004,22(7):88-89. 被引量:8
-
6杨志峰,赵彦伟,崔保山,胡廷兰.面向生态城市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5):636-640. 被引量:33
-
7朱明峰,冯少茹,潘国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2):155-158. 被引量:17
-
8王振宇.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5,31(3):51-52. 被引量:2
-
9张凤荣,赵华甫,姜广辉.都市何妨驻田园——基本农田保护与城市空间规划的一点设想[J].中国土地,2005(6):13-14. 被引量:16
-
10李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生态经济,2005,21(7):61-64. 被引量:9
引证文献6
-
1倪天华,马道明,孙平,左玉辉.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275-279. 被引量:4
-
2唐双娥.法学视角下生态用地的内涵与外延[J].生态经济,2009,25(7):190-193. 被引量:20
-
3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杨克,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J].生态学报,2011,31(14):3902-3909. 被引量:23
-
4唐双娥,郑太福.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视角下的我国土地法修改[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6):127-132. 被引量:4
-
5马涛,王菲,朱蕾,周甬涛.大都市生态用地分类管控体系的构建——以上海为例[J].中国发展,2014,14(4):76-80. 被引量:3
-
6黄静宜,吴雪飞.“多规合一”视角下的城市生态控制区用地分类再思考[J].城市建筑,2015,0(14):86-8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52
-
1唐菊莉,姚廷娟,申维.基于RS和GIS技术环境星影像的武汉市土地分类方法的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3):37-40. 被引量:4
-
2马金柱,曹志刚,吴国玺.基于生态和谐的城市林业发展规划与布局研究——以许昌市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415-417. 被引量:1
-
3杜娟.徐州市生态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9):157-159. 被引量:4
-
4郭玲霞,黄朝禧.博弈论视角下的生态用地保护[J].广东土地科学,2010,9(3):30-33. 被引量:6
-
5杨荣金,周申立,王兴贵.生态用地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33-35. 被引量:11
-
6郭玲霞,黄朝禧.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生态用地变化驱动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2):37-41. 被引量:3
-
7吴惠敏.试论安徽省农村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20-26. 被引量:6
-
8韩凌云,徐振,阮宏华,瞿晓怡,陈桂娟,冯育青,金裕华.基于景观图论和生物能学的景观演变分析方法[J].生态学杂志,2012,31(6):1597-1604. 被引量:2
-
9马红磊,刘国强,盛杰.关于小城市非常规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14):137-137.
-
10谷晓坤.湖北省不同类型土地整治生态效应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8):2263-2269. 被引量: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