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目标
被引量:
1
Targets of Veget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多年来存在着“以古证今”“以山证原”两种错误观点,这是极端片面的。植被建设只能立足于现实生态环境条件,只有采取适地适树(适草)法,才能有效恢复植被。在以水分限制为主要影响因子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主要包括“自然型”“灌溉型”和“集流型”3种手段,其中“集流型”应为当代植被建设的主要手段。植被恢复、植被重建和植被保护等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途径。
作者
朱金兆
周心澄
胡建忠
机构地区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水利》
2004年第16期28-30,共3页
China Water Resources
关键词
植被建设
集流
黄土高原地区
生态环境条件
自然型
适地适树
灌溉
目标
手段
才能
分类号
X17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66
同被引文献
3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2
1
李俊清,崔国发.
西北地区天然林保护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理论思考[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4):1-7.
被引量:59
2
胡建忠.
浅谈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J]
.人民黄河,2001,23(1):24-26.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
8
1
Di Castri F,Science and Development.Towards a new partner shiop,1996年
2
王宗礼,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1995年
3
张坤,欠发达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1999年
4
石霞,走向市场.欠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化研究,1999年
5
贾应生,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现代化的困惑与出路,1998年
6
马名驹,再创辉煌.技西进与均衡战略,1997年
7
聂秀英.
Internet传真业务的现状及未来[J]
.计算机与通信,1997(7):31-32.
被引量:1
8
黄东霖.
在IP网上开放视听多媒体业务的探讨[J]
.电信科学,1998,14(2):28-31.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66
1
尚爱军.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5):46-50.
被引量:12
2
李巧,陈彦林,周兴银,贝荣塔,尹立红,熊忠平.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与生物多样性[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4):69-73.
被引量:17
3
张小平.
新疆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思考[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2,25(z1):35-39.
被引量:6
4
王洪军,黄石竹.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经验与问题[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3-4.
被引量:35
5
杨正礼.
我国退耕还林研究进展与基本途径探讨[J]
.林业科学研究,2004,17(4):512-518.
被引量:28
6
田昆,常凤来,陆梅,莫剑锋,杨永兴.
人为活动对云南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04,41(5):681-686.
被引量:58
7
杨正礼.
我国西北地区退耕地植被恢复基本途径与模式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5):37-41.
被引量:6
8
李世东.
退耕还林效益优化模式系统动力学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04,27(3):377-383.
被引量:101
9
李世东.
黄土高原沟壑区退耕还林优化模式研究[J]
.林业科学,2004,40(5):71-78.
被引量:3
10
杨龙,贾春光,吴桂林,毛东雷.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4):77-81.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
31
1
蒋旭光.
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考[J]
.水利经济,1999,17(2):2-5.
被引量:10
2
蒋定生,刘志,范兴科.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分区方案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1994,1(1):11-22.
被引量:2
3
费世民 ,彭镇华 ,周金星 ,陈秀明 ,王鹏 .
我国封山育林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04,17(5):29-33.
被引量:29
4
黎汝静,刘思忆,徐名居.
试论当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新方略[J]
.科技导报,1997,15(5):32-33.
被引量:1
5
朱志诚.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的基本特征[J]
.地理科学,1994,14(2):152-156.
被引量:52
6
张信宝,安芷生.
黄土高原地区森林与黄土厚度的关系[J]
.水土保持通报,1994,14(6):1-4.
被引量:32
7
杨文治,马玉玺,韩仕峰,杨新民.
黄土高原地区造林土壤水分生态分区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1994,8(1):1-9.
被引量:79
8
彭镇华,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J]
.林业科学研究,2005,18(4):471-478.
被引量:12
9
郑粉莉.
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与恢复对土壤演变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1996,16(5):41-44.
被引量:32
10
[23]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和草原的变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引证文献
1
1
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宋爱云.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6(22):3601-3608.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刘彦江,程耀龙,冯建山,贾亮红.
基于社区的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发展决策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泉湾村为例[J]
.草原与草坪,2009,29(1):90-93.
2
贾亮红,赵成章.
黄土高原典型村落生态经济发展决策研究——以甘肃省安定区泉湾村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6):39-43.
被引量:2
3
田甜,白彦锋,张旭东,姜春前,陈婕,陈仕友.
森林碳汇与森林恢复评价刍议[J]
.林业科技通讯,2020(8):3-7.
1
刘延杰.
黑龙江省生态果园建设[J]
.北方园艺,1999(6):49-50.
被引量:2
2
吴钦孝,赵鸿雁,刘向东.
持续提高黄土高原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配套技术(Ⅱ)造林与经营配套技术[J]
.农村生态环境,2002,18(3):45-48.
3
王丽学.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6,27(S1):55-57.
4
熊飞.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四误区[J]
.西北园艺(蔬菜),2007(1):52-53.
5
吴永红,王愿昌,刘斌,曹树阳,王志雄.
黄土坡面的土壤侵蚀波动性[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2):28-31.
被引量:8
6
坚持治理水土流失 努力建设生态农业[J]
.福建水土保持,1997(3):30-34.
7
罗晓松.
农机使用维修中沉见的错误观点[J]
.农机维修,1992(3):36-36.
8
李晓飞.
林下栽培石柱子参关键技术[J]
.防护林科技,2013,26(6):123-124.
9
郑海雷,米谷俊颜,黄子琛.
A Simplified Model with Soil Water Limitation on Spring Wheat Growth[J]
.Acta Botanica Sinica,2000,42(5):512-517.
被引量:2
10
李生秀,赵伯善.
旱地土壤的合理施肥——Ⅵ.旱地肥料早施的作用和意义[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3,11(S1):28-34.
被引量:1
中国水利
2004年 第1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