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论坛》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88-89,共2页
Economic Forum
同被引文献10
-
1宋浩.走出股权固化陷阱 完善股权激励制度[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11):47-49. 被引量:1
-
2刘秀林,穆争社.谈谈经营者的期权、期股激励方式[J].经济论坛,2005(6):64-66. 被引量:1
-
3方拥军.对我国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探讨[J].事业财会,2005(2):48-49. 被引量:4
-
4曾繁英.股票期权税收政策:缺失与完善[J].税务研究,2007(4):21-23. 被引量:5
-
5邢俊英.股权激励税收政策的理论和现实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12-16. 被引量:9
-
6谭志坚.股票期权为何难成金手铐[J].外向经济,2000(1):17-18. 被引量:2
-
7王乔,周全林.借鉴国际经验 完善我国股票期权税收政策[J].当代财经,2003(5):30-33. 被引量:5
-
8王选汇.借鉴国际税收经验 完善股票期权征税规则[J].涉外税务,2003(8):37-39. 被引量:4
-
9龙文滨,张建功.中美员工股票期权个人所得税政策比较[J].税务与经济,2004(3):49-53. 被引量:5
-
10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53-57. 被引量:46
-
1施方.员工持股计划浅析[J].上海企业,2001(6):49-51.
-
2陈平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选择[J].新财经,2005(10):74-76. 被引量:3
-
3庄乾志.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长期激励机制——关于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激励机制的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1(4):24-29. 被引量:10
-
4柳国炎.国外员工持股制度的比较与借鉴[J].上海商业,2001(7):61-65. 被引量:4
-
5冯霞,崔冰.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分析[J].浙江金融,2005(1):51-52. 被引量:3
-
6安振宇,裴煜.员工持股计划信托方式在国企改制中的运用[J].企业经济,2007,26(9):135-138. 被引量:2
-
7张晓跃.WTO与中小企业筹资[J].北方经贸,2002(9):27-28.
-
82009,GOLDEN TIME 开启投资“黄金”时代[J].商界,2009(7):93-93.
-
9王艳华.企业年金:员工的“金手铐”——快速发展企业年金的可行性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09(10):26-29.
-
10孔庆军,张志远.“金手铐”在中国是否水土不服[J].中国电业,2002(8):3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