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传媒科技》
2004年第9期14-15,共2页
Med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14
-
1陈世华,黄鑫.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状况与缺憾——基于南昌某高校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9(12):88-93. 被引量:18
-
2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7,22(1):29-33. 被引量:335
-
3张梅.学理发展与实践现状——比较视野下的两岸媒介素养教育[J].东南学术,2008(4):69-72. 被引量:2
-
4王凤仙.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1(10):136-137. 被引量:3
-
5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108-116. 被引量:207
-
6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7(2):73-79. 被引量:226
-
7张伟伟.国际新闻的“媒介驯化”和“公民驯化”:以中国报纸和博客关于日本311大地震的报道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5,37(4):39-54. 被引量:12
-
8卢峰.媒介素养之塔: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构成[J].国际新闻界,2015,37(4):129-141. 被引量:64
-
9季海菊.新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使命[J].理论与改革,2015(4):171-174. 被引量:11
-
10孙晓军,柴唤友,牛更枫,崔曦曦,连帅磊,田媛.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4):477-486. 被引量:13
-
1邢彦辉.新闻传播中的信息生态保护[J].新闻传播,2007(8):8-10. 被引量:1
-
2朱国圣,孙杰.规范:遵循通讯社规律的最基本标识[J].中国记者,1998(12):16-17.
-
3李嘉.收费电视广告的发展前景和对策分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6):135-136.
-
4孙璐,张丽.媒体融合条件下新型主流媒体建设[J].重庆社会科学,2015(1):80-86. 被引量:3
-
5史康宁.整合资源 掌控终端 实现多赢--传统报业向新媒体转型升级的战略探析[J].青年记者,2013(22):80-81.
-
6杜建华.“微”时代:表现、特征及传统媒体的着力点——以纸媒体为例[J].新闻大学,2015(2):60-67. 被引量:58
-
7李伍峰.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新闻传媒发展趋势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5(7):60-61. 被引量:1
-
8方政军,程世寿.论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的国际化拓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12):124-125.
-
9张国胜.呼唤个性化新闻产品[J].中国传媒科技,1998,0(10):13-13.
-
10方允仲.对外传播期刊时效价值的实践与思考[J].对外大传播,2007(6):38-4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