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经济论坛》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1期154-155,157,共3页
Economic Forum
同被引文献27
-
1杨天平,陈小东.大学城概念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86-89. 被引量:16
-
2褚劲风.世界科学城的类型、政府决策过程与区位选择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2):136-139. 被引量:3
-
3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战略[J].三江高教,2006,0(Z1):18-21. 被引量:6
-
4曾国平,李雪松,曾婷.大学城的外部效应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6):96-99. 被引量:4
-
5肖郴松.大学城集成效应及其问题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6):27-31. 被引量:8
-
6李惠芬,许益军.当前国内外大学城的发展与启示[J].科技与经济,2005,18(1):57-59. 被引量:19
-
7宋东林,刘明显.关于构建大学城与高新区融合体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129-131. 被引量:6
-
8葛新斌,胡劲松.大学城产权结构和运营机制的理论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2):1-7. 被引量:7
-
9张希胜,章仁彪,白庆华.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34-36. 被引量:10
-
10王成超,黄民生.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6,26(3):482-486. 被引量:26
引证文献6
-
1鲁静.城市空间与教育空间的有机融合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0,4(5):37-41. 被引量:2
-
2屠启宇,苏宁.创新城市建设中的校区、园区和社区联动发展模式与机制——基于上海案例的研究(下)[J].中国名城,2009(8):10-18. 被引量:2
-
3姜虹成,俞明海.南沙新区构建国际合作大学城和大学科学园的模式构想[J].消费导刊,2012(10):11-12.
-
4刘璟.国际合作大学城和大学科学园区位选择研究——论选址南沙新区的模式构想、困难与障碍分析[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2(2):13-21.
-
5徐杰,杨蕾.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J].人间,2015,0(8):10-11.
-
6徐杰,杨蕾.浅析城镇化与大学城互动效应[J].当代青年(下半月),2015,0(6):121-121.
二级引证文献4
-
1张谦舵,潘玉君,伊继东,孙俊,姚辉.论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6):122-128. 被引量:19
-
2杨屹,刘梅.地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空间增长动力因素研究[J].中国名城,2015,0(2):62-67.
-
3刘玉霞.“三元联动”机制下的小语种专业大学生创业实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6-138.
-
4费红辉,钱旭初.三区联动: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策略[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32(1):52-56. 被引量:2
-
1徐志伟.现代大学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J].江苏高教,2001(6):14-16. 被引量:25
-
2郑蔼娴.聚焦广州大学城[J].广东教育(高中版),2005(1):68-69.
-
3孙建璐.探究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的文化差异教学原则[J].考试周刊,2009(45):86-86.
-
4胡天然.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4(6):184-185. 被引量:1
-
5朱海金.例探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8(2):15-16. 被引量:1
-
6李为,程蕊,高艳波.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原则研究[J].新闻传播,2014(5):147-147. 被引量:8
-
7张晓.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因素[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1):103-103.
-
8赵俊峰,刘景堂.“人文性”体育教学原则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2):214-214. 被引量:2
-
9赵一蕊.刍议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原则[J].亚太教育,2015,0(10):84-84. 被引量:1
-
10路中溪.高考作文命题原则研究[J].福建教育研究(综合版)(B),2013(5):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