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细胞凋亡与病理性瘢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 ,细胞凋亡在组织再生、创伤愈合等过程中的作用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部分凋亡相关基因与创伤过度愈合所致的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作者
刘晋西
岑瑛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出处
《西部医学》
2004年第4期364-366,共3页
Medical Journal of West China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分类号
Q255 [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R619.6 [医药卫生—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138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9
参考文献
22
1
鲁峰,高建华,黎小间,于伟.
Fas介导下瘢痕成纤维细胞中死亡信号传导的研究[J]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2000,6(1):31-33.
被引量:39
2
刘勇,任林森,岑瑛.
Bcl-2和Fas基因在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1,15(6):351-353.
被引量:5
3
Wassermann RJ;Polo M;Smith P.Differential production of apoptosis-modulating protein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burn scars[J],1998(1).
4
Castaagnolic C;Trombotto C;Ariotti S.Expression and role of IL-5 in post-burn hypertrophic scars[J],1999(02).
5
Funato N;Morigama K;Baba Y.Evidence for apoptosis induction in myobibroblasts during palaral mucoperiosteal repair[J],1999(09).
6
FrischSM;Francis H.Disruption of epithelial cell-matrix interactions induces apoptosis,1994(04).
7
Ladin DA;Hou Z;Patel D.P53 and apoptosis alternations in keloids and keloid fibroblast,1998(01).
8
岑瑛,严小蓉.
γ-干扰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9,13(2):122-126.
被引量:19
9
Messadi DV;LE A;RG S.Expression of apoptosisassociated gene by human dermal scar fibroblasts[J],1999(06).
10
汪琴,吴宗耀.
肌成纤维细胞凋亡与肥厚性瘢痕消退的关系[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21(3):190-193.
被引量:21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程飚,付小兵,盛志勇.
有关创面愈合中信号调控机制的新认识[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10(24):72-73.
被引量:10
2
屈纪富,程天民,郝利.
参与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10(24):74-75.
被引量:56
3
申洪,陆药丹.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定量方法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3,10(4):281-284.
被引量:127
4
傅小兵,常国友,王亚平,马诺山,卢善芬,盛志勇.
γ-干扰素抑制创伤修复的实验研究[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11(3):209-211.
被引量:5
5
张开.
TUNEL法──细胞凋亡的组织化学鉴定法[J]
.日本医学介绍,1995,16(10):469-469.
被引量:11
6
汪良能 高学书.整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24-332.
7
Zhang K,Am J Pathol,1994年,145卷,1期,114页
8
Ladin D A,Wound Rep Reg,1998年,1期,28页
9
卢圣栋,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1993年
10
张小东,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5年,17卷,4期,163页
共引文献
138
1
唐明睿,徐楠,韩思源.
γIFN对增生性瘢痕中TGF-β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8,18(2):191-193.
2
黄建华,孟宏,雷丽,白力,梁郁,洪小芳.
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4-6.
被引量:4
3
左永祥,罗少军,汤少明.
病理性瘢痕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4):415-417.
被引量:2
4
鲁峰,高建华.
重组腺病毒介导Fas基因转染瘢痕疙瘩细胞并诱导其凋亡的实验研究[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20(4):268-270.
被引量:15
5
谢举临,利天增,祁少海,卞辉宁,徐盈斌,梁惠珍.
转化生长因子β_1对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挛缩功能的作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370-6371.
被引量:3
6
陈俊杰,岑瑛.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鉴别的研究综述[J]
.四川医学,2004,25(11):1255-1257.
被引量:3
7
叶永生,罗少军,汤少明.
瘢痕疙瘩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5,32(2):136-139.
被引量:2
8
袁锦玉.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对比研究新进展[J]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B):2734-2735.
9
曹玮,黄立.
瘢痕疙瘩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2005,20(2):115-116.
被引量:4
10
罗勇,高建华,赵菲,张宝,周林.
瘢痕疙瘩抑制消减cDNA文库构建和质量分析对筛选和克隆瘢痕疙瘩相关基因的意义[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4):86-88.
同被引文献
8
1
陈伟,付小兵,葛世丽,孙晓庆,周岗,赵志力,盛志勇.
Development of gene microarray in screening differently expressed genes in keloid and normal-control skin[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4(6):877-881.
被引量:18
2
Zhi-MinGeng,Ying-MinYao,Qing-GuangLiu,Xin-JieNiu,Xiao-GongLiu.
Mechanism of benign biliary stricture: A morp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5,11(2):293-295.
被引量:43
3
李希军,柳大烈,王吉慧.
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建立方法的探讨[J]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5):499-500.
被引量:32
4
Xuefeng Xia,Heather Francis,Shannon Glaser,Gianfranco Alpini,Gene LeSage.
Bile acid interactions with cholangiocytes[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6,12(22):3553-3563.
被引量:17
5
滕雯,郝立君,任丽虹,肖志波,王敏,李芍华.
595nm激光对兔耳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8):1035-1038.
被引量:8
6
谭军,李波,李高峰,吴东辉,刘东平,罗明灿.
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各类瘢痕的疗效评价[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0,5(5):7-9.
被引量:45
7
徐少骏,鲍卫汉,陈东明,王琦.
增殖瘢痕成纤维细胞接触后增殖及生物合成特性对异常瘢痕形成的机理[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18(2):86-88.
被引量:19
8
沈锐,利天增,祁少海,梁惠珍,徐盈斌,谢举临,吴义方,冯祥生,杜永军.
靶向血管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3,19(4):254-257.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2
1
谭军,郭君,李高峰,朱轶,丁卫.
点阵CO_2激光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后成纤维细胞凋亡及VEGF变化规律的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2190-2193.
被引量:18
2
骆乐,姚豫桐,李可洲,黄孝伦.
胆道损伤愈合过程中cIAP-1及caspase3的表达及其意义[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5):87-9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9
1
刘秀峰,钟晖,潘文东,陈永新,文大江,钟华.
CO_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浅表性瘢痕的疗效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7):1784-1786.
被引量:8
2
蔡景龙.
激光治疗瘢痕的新变化[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3,24(11):645-647.
被引量:27
3
张斐,谭军.
激光对增生性瘢痕胶原类型的影响与研究进展[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4,26(3):209-212.
被引量:3
4
赵军磊,顿耿,吴德福.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痤疮后凹陷性瘢痕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82-83.
被引量:16
5
谭军.
对JAMA瘢痕激光治疗共识的评述[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6,27(7):388-391.
被引量:19
6
雷颖,李石峰,喻亿玲,谭军.
不同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模式联合治疗面颈部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J]
.中华烧伤杂志,2016,32(8):474-478.
被引量:57
7
李东霓,蔡冰,刘艳华,孙中生,罗盛康.
比较优化脉冲技术与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J]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7,26(4):195-199.
被引量:9
8
蒋鹏,苏树英,费凛,王葵,许卓明,蔡云峰.
曲安奈德药物涂层可降解支架对胆管损伤后瘢痕愈合的影响[J]
.中国医药,2017,12(11):1684-1686.
9
殷东京,孙记燕,赵贤忠,葛永亮,方进勇.
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在瘢痕内切除薄化及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8,30(4):290-295.
被引量:8
10
李娜,杨丽,程静,韩军涛,胡大海.
脉冲染料激光与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对比研究[J]
.中华烧伤杂志,2018,34(9):603-607.
被引量:40
1
郭晓强.
一位生物化学家的细胞之旅——德迪夫与溶酶体发现[J]
.科学,2014,66(3):52-55.
被引量:4
2
刘敏,彭明惺.
伤口愈合和过度愈合的研究进展[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2,6(1):51-53.
被引量:2
3
高富雷,王丹茹,张余光,杨军,章一新,钱云良.
TGF-β1、Smad 3和P-Smad 2/3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07,3(6):324-326.
被引量:5
4
赵永良,陈杨荣,周钱江.
胆石病再次手术69例分析[J]
.浙江医学,2014,36(5):420-422.
5
冷冰,韩思源.
p53基因及c—myc基因在病理性瘢痕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1,22(1):57-59.
被引量:3
6
赵自然,刘鹤松,路来金.
转化生长因子-β与瘢痕形成和创伤愈合[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1):53-55.
被引量:6
7
杨贤金,张一鸣.
CTGF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6):668-669.
被引量:9
8
赵永健.
病理性瘢痕形成与防治的研究进展[J]
.河北医药,2005,27(5):380-381.
被引量:3
9
马秀云,王喜梅,牛扶幼,陈旻静,宋宁宁.
SDF-1、CXCR4及ERK1/2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638-1639.
被引量:3
10
杨智勇,王喜梅,牛扶幼,任力.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SDF-1、CXCR4的表达[J]
.中国美容医学,2008,17(11):1639-1641.
被引量:1
西部医学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