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的品格──兼谈中国乒乓球与传统文化(上)
被引量:4
出处
《乒乓世界》
2000年第1期18-20,共3页
Table Tennis World
同被引文献24
-
1黄志玲,李志林.论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社会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7):1-4. 被引量:5
-
2王鼎华.国球长盛考[J].乒乓世界,1995,0(3):4-8. 被引量:2
-
3谢诚.论乒乓球运动的社会文化意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22-25. 被引量:34
-
4谢琼桓,夏娃.星光为何这般灿烂——为中国乒乓球队成立五十周年而作[J].体育文化导刊,2002(5):4-6. 被引量:20
-
5唐建军.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技术文化分析[J].体育科学,2005,25(7):79-83. 被引量:49
-
6谢诚.对乒乓球运动文化内涵的阐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1):120-123. 被引量:19
-
7涂可国.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06(3):15-23. 被引量:20
-
8张瑛秋,李永安.国家女子乒乓球后备力量培养的文化教育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3):231-234. 被引量:11
-
9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M].2006:374-384.
-
10徐寅生,谢琼桓,娥振绪,等.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84-92.
引证文献4
-
1邓焰峰.论乒乓球的人文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289-290.
-
2陈小华,黄莉芹.技战术创新使我国乒乓球长盛不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8):79-81. 被引量:11
-
3宋绍兴,王玉峰,宋子夷,韩春远,刘明.论“乒乓精神”及其社会价值[J].体育学刊,2010,17(12):49-51. 被引量:14
-
4李宇星,阮宏德,周德书.从中国乒乓球队第3次创业看新时期后备人才的培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5):451-453.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30
-
1谢群喜.建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世界贡献[J].运动精品,2021,40(5):55-56.
-
2周星栋,肖丹丹.中国乒乓球队竞技优势保持的困境与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7):147-156. 被引量:2
-
3李存福.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2):277-280. 被引量:4
-
4陈小华,李永安.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危机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2):25-28. 被引量:11
-
5徐阳,徐亚清.第5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冠军张继科技战术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4):67-69. 被引量:4
-
6陈小华.世界乒坛格局长期失衡状态下竞赛规则改革的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6):76-79. 被引量:2
-
7陶茜.简析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J].运动,2013(13):11-12. 被引量:2
-
8华桦,王丽洁.体育信息在大型赛事备战中的采集与个案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4):70-73. 被引量:2
-
9季平.高校乒乓球课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及训练对策探讨[J].体育世界,2013(12):113-114. 被引量:1
-
10荆雯.中国乒乓球运动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综述——基于CNKI20002012年间公开发表文献的数据和文本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2):81-90. 被引量:7
-
1民族精神的光华[J].新闻天地(上半月刊),2004(9):14-15.
-
2吴敬淳.我和徐寅生打比赛[J].乒乓世界,2002(11):49-49.
-
3曾正阳.21世纪高校体育管理者应具备的品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130-132.
-
4百科[J].围棋天地,2009(17):107-107.
-
5徐云美.我国篮球文化的一些思考[J].体育世界,2014(7):15-16.
-
6众心.奥运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10):1-1.
-
7冯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 增强学生体质 弘扬民族精神[J].学周刊(下旬),2010(8):152-152.
-
8王铁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中国体育的选择[J].体育文史,2001(4):13-15. 被引量:3
-
9陈万全.浅析高校武术教学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J].成功,2012(8X):232-232. 被引量:1
-
10王鹏,刘亚娟,张璠.竞技健美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融合[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2):151-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