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民俗研究》
2000年第1期26-36,共11页
Folklore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31
-
1杨利慧.钟敬文及其民间文艺学思想[J].文学评论,1999(5):151-156. 被引量:11
-
2白寿彝.民俗学和历史学[J].思想战线,1985,11(1):17-20. 被引量:5
-
3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1-13. 被引量:71
-
4顾颉刚.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J].文献,1981(2):18-25. 被引量:27
-
5张荣芳.顾颉刚先生与中山大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99-106. 被引量:4
-
6《民俗研究》1999年总目录[J].民俗研究,2000(1):205-207. 被引量:1
-
7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5(1):191-204. 被引量:65
-
8施爱东.私情歌谣与《吴歌乙集》风波[J].民俗研究,2001(3):27-39. 被引量:8
-
9何晓明.降落民间——21世纪中国历史学走向管窥[J].史学理论研究,2001(1):68-71. 被引量:7
-
10张士闪.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J].文史哲,2007(3):17-28. 被引量:35
二级引证文献19
-
1王俊周,王岁孝,高强.西府民俗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78-83. 被引量:4
-
2王宏印,李宁.民族典籍翻译的文化人类学解读——《福乐智慧》中的民俗文化意蕴及翻译策略研究[J].民族文学研究,2007,25(2):115-122. 被引量:14
-
3安德明,杨利慧.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境与挑战[J].民俗研究,2012(5):13-22. 被引量:20
-
4吕微,高丙中,户晓辉,王杰文,宣炳善,彭牧,韩成艳.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俗学前景”笔谈[J].民俗研究,2013(4):5-33. 被引量:24
-
5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及地位的历史与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4):100-106. 被引量:9
-
6徐杰舜.人类学可以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论工具[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6):26-30.
-
7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J].民俗研究,2015(1):5-15. 被引量:37
-
8田玲.陕北民俗文化翻译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4):97-99. 被引量:5
-
9刘平,郑大华.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述评[J].广东社会科学,2016(6):101-111.
-
10张白桦,孙晓宇.《呼兰河传》英译本中民俗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7-86. 被引量:2
-
1丘桓兴.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J].对外大传播,2002(5):41-41.
-
2杨建侯.徐悲鸿的治学精神[J].纵横,2005(5):63-64.
-
3钟敬文学术成就简介[J].江汉论坛,2000(8):96-96.
-
4启功.钟敬文先生的做人和治学[J].神州民俗,2002(3):48-49.
-
5贾放.写在恩师钟敬文先生离去的日子[J].西北民族研究,2002(2):40-41.
-
6民俗学家乌丙安著述[J].民俗研究,2008(4).
-
7闻斋.民间民俗学家——赤松启介[J].民俗研究,2000(2):131-131.
-
8郁风.正直 勤奋 澹泊──悼念钟敬文先生[J].神州学人,2002(3):27-29.
-
9中国民俗学1994年学术研讨会掠影[J].民俗研究,1994(4):2-2.
-
10当代著名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谢本书先生[J].学术探索,20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