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当代诗人和希尼的诗歌艺术 被引量:3

全文增补中
导出
摘要 当代中国诗歌是否正在无可避免地走向世界化?如果我们浏览一下当今诗人们的写作,似乎很容易得到这种印象。只从诗的题目看,中国诗人已经和世界有着很多交往:从《玛格丽和我的旅行》(多多)、《惜别莫尼卡》(张枣)到《瑞典南方度假》(张真)、从《意大利的一棵树》(张真)、《圣诞节》(蓝色)到《撒哈拉大沙漠上的三张牌》(杨黎);从《美国妇女杂志》(陆忆敏)到《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王寅)、从《海明威,我的海明威》(林莽)、《聂鲁达肖像》(西川)到《致拳王阿里》(刘扬),甚至诗的形式也在用“十四行诗”(蓝石)。这是新诗发展的一个趋势。正如谢冕教授所说:“新诗创立的历史乃是由批判历史和借鉴西方两个内容所构成。……作为中国新诗的一个新体式而试图彻底否定原有诗的历史规范,其出路只能是向外国诗寻找内容和形式的借鉴。”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实现了对当代新诗的有力变构。”80年代中出现的“第三代”诗人比朦胧诗人能更公开更广泛地阅读和借鉴西方的诗和各种理论,在“世界艺术的千姿百态蜂拥而来,任我们占有和挥霍”的情况下,他们似乎把中国诗与世界拉得更近了。到底中国诗与当今世界上其他诗人的写作有多接近或多遥远,我们的诗应该借鉴西方什么,怎样借鉴?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
作者 吴德安
出处 《诗探索》 2000年第3期320-330,共11页 Poetry Explor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谢冕.从诗体革命到诗学革命[J]诗探索,1994(01).

同被引文献46

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