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4-77,共4页
参考文献2
-
1韩养民朱玉.中国民俗文化导轮[M].西安人民出版社,2002
-
2孙明孙见喜贾平凹散文精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同被引文献22
-
1潘称意.焦虑与冷漠--论贾平凹的创作心态[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71-73. 被引量:1
-
2黄志刚,钟磐.乡土作家的咏唱——论贾平凹乡土小说[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45-49. 被引量:5
-
3孟繁华.面对今日中国的关怀与忧患──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土门》[J].当代作家评论,1997(1):14-17. 被引量:34
-
4雷达.心灵的挣扎——《废都》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3(6):20-28. 被引量:59
-
5房文玲.论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127-130. 被引量:8
-
6周景雷.面对乡村精神的丧失——简论《秦腔》中的坚守问题[J].当代文坛,2005(5):85-87. 被引量:8
-
7陈昭明.贾平凹小说的商州情结[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63-66. 被引量:4
-
8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
9HARDY T. Preface to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M] . Bantam Books, 1982: 5.
-
10周扬,刘再复.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546.
-
1彭岚嘉,徐凤.地域文化与中国现代地域小说[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22-24. 被引量:4
-
2赵艳艳.京味小说中对“胡同儿”的认同与记忆[J].牡丹,2015,0(24):183-185.
-
3李显卿.中国文人、文学与文化精神[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4):20-22. 被引量:3
-
4白晓荣.悲与美的契合——《边城》与《古都》的文化意蕴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3):44-46.
-
5王洲洋.假如我有七十二变[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2012(3):46-46.
-
6张伟.魔幻西游(一)——离奇有趣织游戏虚幻夸张构奇篇[J].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3(4):46-48.
-
7黄洪旺.暧昧的旗帜:新写实主义的内涵构成及价值定位[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4):74-75.
-
8罗珊,黄璇.浅析《指环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0(6):16-18.
-
9侯业智.新时期陕北地域小说漫谈——以《延安文学200期作品选》小说作品为中心[J].延安文学,2014(2):231-240.
-
10刘涛.试论文化因素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J].思想战线,2009,35(S1):67-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