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9-41,共3页
Education Review
参考文献4
-
1马秋帆编.《梁漱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页.
-
2赵祥麟 王承绪编.《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页.
-
3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98页.
-
4杜威撰,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共引文献41
-
1张白茹.青少年德育环境因素的功能耦合[J].学术界,2005(5):208-212.
-
2张典兵.探究性道德学习的基础[J].教育评论,2005(4):54-57.
-
3康爱琪.高校音乐专业扩招的负效应[J].人民音乐(评论),2006(5):32-34. 被引量:13
-
4陈尚达.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观与教学改革[J].语文建设,2006(11):7-9. 被引量:10
-
5陈华洲.西方社会道德教育中的灌输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8(6):147-150. 被引量:5
-
6刘旭东.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18-20. 被引量:14
-
7赵惜群.德育生活化路径新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0(6):176-178. 被引量:15
-
8贾巍.创新性语文课题教学探微[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7):257-258.
-
9王雷.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3):81-86. 被引量:6
-
10宋扬.用和谐人际关系理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0(35):472-472.
同被引文献117
-
1刘铁芳.试论教育与生活[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16(4):18-23. 被引量:26
-
2李海涛.论柏格森时间[J].法国研究,1988(2):89-96. 被引量:4
-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18(9):3-8. 被引量:2837
-
4张文质.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访黄克剑先生[J].教育评论,1993(4):3-7. 被引量:7
-
5江光荣.中小学班级环境:结构与测量[J].心理科学,2004,27(4):839-843. 被引量:168
-
6向华.新课程下构建真切的师生互动关系[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9(2):81-83. 被引量:6
-
7高锦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8-11. 被引量:35
-
8吉莉莉.政治课体验式教学初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14-14. 被引量:6
-
9简世德,邹树梁.对德育过程中“人性化”的哲学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3(7):13-15. 被引量:6
-
10孙君恒.全球化呼唤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1(1):33-35. 被引量:6
引证文献20
-
1李水春.浅谈高职院校英语生命化课堂的构建[J].成功,2010(12):206-206. 被引量:1
-
2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4):90-93. 被引量:21
-
3魏卿,田张霞.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后台生活”——幼儿生活的另一种阐释[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6(11):14-17.
-
4丘文婷.一年级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基于广州15所高校调查情况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35):330-331. 被引量:4
-
5刘光艳.生命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J].新课程(下),2006,0(2):3-4. 被引量:1
-
6李华,谢倩.人文关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高等农业教育,2009(9):32-34. 被引量:4
-
7肖川,李玉侠.生命化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2):105-109. 被引量:16
-
8胡宜安.高校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其实践建构[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72-75. 被引量:3
-
9成瑶,王玲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实质与价值澄清[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42-143. 被引量:4
-
10马丽群.体验儿童的生活体验——基于生命哲学的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9):126-12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77
-
1刘欣宜.生命化教育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建构[J].新智慧,2021(12):91-92.
-
2史加祥,濮玉芹,陈金良.后疫情时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再认与实践重构[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20(1):252-267. 被引量:1
-
3武玉婷.构建教育的生命基础[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S1):62-64.
-
4陈恩清.学前儿童的兴趣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2):26-28. 被引量:3
-
5张松林.历史上人文理念与中心理辅导的运用[J].黑龙江史志,2013(13):241-242.
-
6闫世晓,卢茜茜.高职生命化英语教育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影响[J].小说评论,2013,0(S1):337-339.
-
7侯莉敏.童年的“消逝”与大众媒介对儿童生活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1):101-104. 被引量:26
-
8刘霞.例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生命伦理关怀[J].江苏教育研究,2007(7):49-52. 被引量:1
-
9王淑宁.儿童经验及其在活动中的生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8(10):13-16. 被引量:3
-
10何毅,潘玉驹.拯救孩子的童年: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9(3):28-33. 被引量:19
-
1郑永军.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策略[J].四川教育,2016,0(08X):15-15.
-
2吴锦俊.开放教学课堂的尝试与探索[J].福建教学研究,2005(6):11-11.
-
3马利民.选择学校与教育选择——“择校”现象的政策分析及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1(12):31-32.
-
4应试教育弊端种种[J].广西教育,1995(6):43-43.
-
5成旭梅.课堂开放教学有效性的评价[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09(11):9-11. 被引量:1
-
6李建成.在建构适合儿童的教育中成长——反思本人教育思想形成过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5-27.
-
7汤静.构建充满活力的英语课堂[J].陕西教育(教学),2013(4):75-75.
-
8陈秋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个性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14):39-39.
-
9蒋砾.关于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4):56-58. 被引量:6
-
10陈长国.改进教育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6(5):4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