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注重多角度研究语言的著作——读史锡尧教授《语法·语义·语用》
被引量:1
出处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5-78,共4页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共引文献70
-
1朱怀,郭家翔,陈仕平.“VN+O”结构的语义认知考察[J].语言研究,2002,22(S1):132-135. 被引量:1
-
2陈淑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汉语中的体现[J].韶关学院学报,2008,29(10):108-111. 被引量:23
-
3鲁川,缑瑞隆,刘钦荣.交易类四价动词及汉语谓词配价的分类系统[J].汉语学习,2000(6):7-17. 被引量:24
-
4吴中伟.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中的主语和主题[J].汉语学习,2000(4):68-73. 被引量:6
-
5蔡丽利.语言研究方法的演进[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3):27-28.
-
6鲁川,缑瑞隆,董丽萍.现代汉语基本句模[J].世界汉语教学,2000,14(4):11-24. 被引量:28
-
7苏新春.“实用”观念中的20世纪中国语言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4):1-6. 被引量:4
-
8岳方遂.跨世纪的中国语法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0(5):95-100. 被引量:5
-
9萧国政.“句本位”“词组本位”和“小句中枢”——汉语语法表述体系更迭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趋向[J].世界汉语教学,1995,9(4):5-13. 被引量:12
-
10何伟渔.语法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3(3):100-106.
-
1岳中奇.“V(了1)-Ct了2”中“了2”的时体功能及其相关动词[J].汉语学习,1997(3):14-17. 被引量:9
-
2李薇.构词法与造词法的区别[J].语文学刊,2016,36(18):30-30.
-
3陈克农.读《汉语讲义》后的几点意见[J].中国语文,1959(6):289-291.
-
4史锡尧.在句子中研究词的组合功能──语法研究方法论之一[J].汉语学习,1994(3):11-14. 被引量:5
-
5胡华.《名词比喻造词》疑点[J].中国语文,1997(5):396-396. 被引量:2
-
6张梅岗.论无实义动词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6):24-27. 被引量:10
-
7李民.语用信息及其在词汇条目中的登录方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20(6):17-20.
-
8陈应柱.一般疑问句与“启发引导性”设问句之辨析——兼与史锡尧、杨庆蕙先生商榷[J].修辞学习,2000(5):64-65.
-
9李振中,肖素英.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来源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2008(3):59-63. 被引量:1
-
10汪细娥.繁言复语的表达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2,0(06S):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