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5,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6
-
1策勒尔 E.《古希腊哲学史纲》[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
2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第10卷第129节
-
3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6年..
-
4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浪学说要旨》,第4章第10节
-
5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397页,人民出出版社,2004年版.
-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76页、第164页、第250页、第252页.
共引文献90
-
1高力克.卢梭的公民观[J].浙江学刊,2004(4):108-115. 被引量:11
-
2杨团.关于公营事业的初步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4):107-112. 被引量:4
-
3俞金尧.欧洲历史上家庭概念的演变及其特征[J].世界历史,2004(4):4-22. 被引量:22
-
4聂运伟.论柏拉图摹仿说的知识学背景——兼析柏拉图学说的伦理学底蕴[J].哲学研究,2004(8):48-52. 被引量:3
-
5贺璋瑢.西欧中世纪的女性观浅探[J].学术研究,2004(9):88-93. 被引量:27
-
6闵惠泉.电视的介入与政治传播——试论选举文化的嬗变[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4):23-25. 被引量:1
-
7方朝晖.“辩证法”一词考[J].哲学研究,2002(1):31-37. 被引量:18
-
8包利民.内约与外约:对于社会契约模式的一个再思考[J].江海学刊,2005(1):41-44. 被引量:6
-
9颜青山.“伦理转向”还是“技术转向”[J].哲学动态,2002(10):29-32. 被引量:4
-
10陈橹.论地缘生态条件对中国文明的制约[J].南京社会科学,2005(2):55-6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27
-
1杨曾宪.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伦理体系导论[J].人文杂志,1998(3):19-23. 被引量:9
-
2张宪.“生活世界”与“生活-世界”——一种中国哲学本体诠释的可能性[J].现代哲学,2002(1):87-95. 被引量:11
-
3杨耕.马克思如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J].哲学动态,2002(1):41-41. 被引量:1
-
4孙和平,盛晓明.康德哲学中“特兰德伦堡漏洞”的外在论解决方案及其问题[J].哲学研究,2002(8):41-48. 被引量:4
-
5章建刚.儒家伦理、市场伦理和普遍伦理[J].哲学研究,2000(2):35-42. 被引量:15
-
6U.梅勒,方向红.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J].世界哲学,2002(1):42-51. 被引量:8
-
7K.黑尔德,倪梁康.胡塞尔与希腊人[J].世界哲学,2002(3):56-68. 被引量:2
-
8崔唯航.面向新世纪的古希腊哲学——新世纪古希腊哲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2(2):10-12. 被引量:1
-
9包利民.伊壁鸠鲁哲学意义的现代解读[J].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4,(5):67.
-
10[6]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2.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周龙田.文化·人格·困境——对《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重释[J].小说评论,2007(S1):133-137. 被引量:6
-
2聂庆娟.麦尔维尔:敢于说“不”的探索者[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2):159-162.
-
3刘天喜,梁军涛,梁艳阳,黄柳丹.经济转型与集体主义观念的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22-24.
-
4周慧.弱者人权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相容性——一种法伦理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5(4):35-38. 被引量:1
-
5金明华.中西方爱的伦理思想及其比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76-80. 被引量:2
-
6张路,解光云.析论早期基督教“博爱”思想产生的背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114-117. 被引量:4
-
7陈祖英,林夷.创新家庭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J].发展研究,2008,25(12):137-139. 被引量:1
-
8昝宝毅.论爱心及其属性[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119-124. 被引量:1
-
9黄忠晶.伊壁鸠鲁的快乐思想新论[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1):106-109.
-
10杨曾宪.文明失范、道德腐败与常德缺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2):57-61. 被引量:9
-
1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3):51-55. 被引量:5
-
2王晓朝,李志华.哪个学园派,何种怀疑主义?——西塞罗《学园派哲学》解读[J].世界哲学,2011(2):302-310. 被引量:1
-
3王卫国.老庄的“价值转换”与尼采的“价值重估”[J].甘肃高师学报,1998,2(4):1-3.
-
4胡小进.试论晚期希腊哲学对基督教的影响[J].才智,2012,0(7):170-170.
-
5顾锋强,李艳萍.晚期希腊哲学伦理化转向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11-113. 被引量:2
-
6潘苑丽.论斯多亚派的命运观及其现代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143-143.
-
7王飞.晚期希腊哲学走向伦理学的必然及其影响[J].温州大学学报,2006,19(5):27-31.
-
8由剑锋.论晚期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中的价值[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3):76-78.
-
9李艳萍.基于私人性和公共性关系基础上的晚期希腊哲学理想人格理论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5):7-10.
-
10樊浩.“孔孟之道”与价值转换──杨国荣《善的历程》评析[J].孔子研究,1995(3):115-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