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中国先秦解释经典的三种模式 被引量:15

Three Models of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in China Prior to Qin Dynasty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中国先秦时期 ,已有数种对古代经典注释的书 ,这里先取三种不同的注释方式作为典型例子。第一种可称为历史事件的解释 ,如《左传》对《春秋经》的解释、《公羊传》与《梁传》对《春秋》的解释 ;第二种是《系辞》对《易经》的解释 ,可叫作整体性的哲学解释 ;第三种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可把它叫作实际 (社会政治 )运作型的解释。尽管每种对经典解释的著作中也会包含其他类型的解释方法 ,但上列三种方法无论如何具有很鲜明的特点 ,可能对后世影响最大 ,这将是我们应注意的。 There had been several kinds of books interpreting ancient classics in China prior to the Qin dynasty. In this article,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interpretation methods are taken for typical instances. The first might be call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unqiujing made in Zuozhuan, and those of Chunqiu made in Gongyangzhuan and Guliangzhuan. The second is the integrativ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like that of Yijing made in Xici. The third is named practical (that of social politics) and operational interpretation, such as the ones of Jielao and Yulao made in Hanfeizi. Although every works interpreting classics might involve other kinds of interpreting methods, we should note that the above three are by all means remarkable and might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 汤一介
机构地区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66-72,共7页 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易传>中除<系辞>,还包含其他部分,都可作专门讨论,但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系辞>对<易经>的解释问题.
  • 2王弼大概还有专门对<系辞>作的玄学本体论解释,这不仅见于韩康伯<周易系辞注>中所引用的王弼对"大衍之义"的解释,还可以见于杨士勋<春秋穀梁传疏>中引用王弼的话.
  • 3<世说新语@文学篇>"裴成公作<崇有论>"条,注引"晋诸公赞日:自魏太常夏侯玄、步兵校尉阮籍等皆著<道德论>"云云.
  • 4冯友兰先生所用"真际"一概念,在佛教中已普遍使用,如<仁王经>上说:"以诸法性即真际故,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维摩>经说:"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谓"真际"即至极之义."道"虽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但它并不是"虚无",而是"不存在而有"(non-existence but being),这是借用金岳霖先生的意思(参见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217.).陆机<文赋>"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正是"不存在而有"的最佳表述.
  • 5汤一介.论《道德经》建立哲学体系的方法[J].哲学研究,1986(1):23-29. 被引量:12
  • 6例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孝经纬@钩命诀>:"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五气渐变,谓之五运."可见,在汉朝的宇宙生成论大体上都是"元气论".
  • 7湖北荆门1993年郭店竹简的出土,其中的<五行>一篇,和早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行篇>有重要的不同.帛书<五行篇>是有<经>有<说>的,如<经>:"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说>:"‘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言其体始与其体终也."而竹简只有<经>,而无<说>.这就说明帛书<五行>中<说>的部分是后人加上去的.因此,现在我们就不能肯定<墨经>中的<经>与<说>是同一人的作品了.当然我们仍可以认为也许原来就存在<经>与<说>是同一人的作品,和<经>与<说>不是同一人的作品,而是先有<经>,后人为使<经>易了解而加以解说,而有<经说>,这样两种不同的情况.
  • 8汤一介.辩名析理:郭象注《庄子》的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8(1):45-51. 被引量:20
  • 9汤用彤.论"格义"--最早一种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国思想的方法[A].理学@佛学@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 10见出三藏记集[M].大正藏[M].卷55;59.

共引文献34

同被引文献152

引证文献15

二级引证文献3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